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六结合”“三融入” 抓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创新,做好协同育人机制相互配合,是提升教育发展质量的有力举措。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将专业、学科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形成专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相匹配的新局面。探索“六结合”“三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浓厚学习氛围。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坚持课程思政“六结合”,力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的合理设置,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碰撞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整个主渠道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不可割裂的,高校应回归育人本质,增长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

将价值观引导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课程回归到育人本身,体现其价值性。不同专业课程内容表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也不尽相同。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政治修养;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加强学科专业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学生对学科专业内在价值和职业操守的认识,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实践类课程旨在不断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应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和国家需要所赋予的教学要求和根本任务,科学设置教学评价标准,巧妙利用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实现由知识内容传授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根植每一门学科特色,打通不同学科界限,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将思政元素引入不同学科理论内容传授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内生性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教育实践活动。将显隐性教育工作抓实抓细,分类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规范化教学、科学化建设。

将国家需要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爱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国、天下是每一个中国青年的责任,家国情怀是以原初性情感为纽带,从国家层面升华为“经邦济世”的博大胸怀,形成了从个体、家庭的“忠孝”到“天下为公”崇高追求的相互映照。从个人思想教化和精神熏陶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葆有最真挚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在不断熏陶教化中获得自我价值认同和精神皈依。通过家国情怀教育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斗志,树立以身报国的使命与担当。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校更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在课程教学中将国家认同和人民情怀融入其中,铸就学生良好的文化品格,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增强个体归属意识,与时俱进,将国家发展图景与自身成长结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断付出自己的努力。“家”与“国”实质上是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小我”做起,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国家发展、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从“小我”实现,逐步延伸至家国之“大我”,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延伸和传承下去。

将历史智慧与现实短板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基因。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行为风范深深融入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学和设计中,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将汲取的历史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为主,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沉淀出的文化和智慧。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全球文明视野,扎根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要立足各地文化资源特色,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指引学生深度思考人类的发展历程。

将职业情感与个性特点相结合,提升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行业文化对个体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行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当前产业发展形态和趋势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趋势逐步增强。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学校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将行业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增强学生对于行业文化和职业特点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更好为行业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在思政课程目标设置中,将实践教学与行业文化特色相融合,以职业文化为标杆,使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内在特质和文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行业归属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制度化,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将育人体制逐步完善。根据行业的不同特性和发展要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在与实践工作结合过程中,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尽可能全面覆盖。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教育中,从科学历史发展脉络和科学的重大发现入手,串入行业领域的励志故事、生动感人的教学案例以感染并激励学生。通过不同职业角色扮演进行体验,如以学徒制的方式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不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科学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培育他们修身养德的人文气质和高尚情怀。利用校外专家力量,邀请行业专家和模范人物,成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社团,开展行业文化系列学术讲座,通过校外学术大家的点拨指导,激发学生潜心钻研、躬耕学术、献身专业的内在动力。

将师德师风建造和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带头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思想方式、学识水平、精神风貌、生活作风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随着时间积淀得以传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比言传对学生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表率作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力行,而且还蕴含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如营造校园文化、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等。教师应结合亲身经历教学实践,将知识的表层符号、形态结构与教师的生命体验、价值观念紧密连接起来,实现外在行为的示范与教育思想的内化有机融合,从而将思想要素与德性修养转化成受教育对象的内在品格,激励学生追逐梦想、探究真理。在细微处关爱学生、体贴学生,通过理想信念、治学态度、品行修养等方面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沟通,帮助学生创建科学的价值观念。

将知识授课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创建全方面发展的育人计划。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体现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建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停留在实践上,而是要坚持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发挥实践课程的关键作用。有效利用社会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把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激发独立思考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确保只要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课程,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都会得到相应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道德意识、创新理念、团队协作,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动态体验教学中实现自主发展。

创新课程思政“三融入”,推动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六结合”的重点是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要真正实现“德智合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还要创新课程思政融通的方法,即“术”。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讨论。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泛政治化”,而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融合。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强硬灌输,而是利用“迂回”“渗透”的教学方式,精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要利用校园环境、学生活动、文化氛围等非正式教育载体,提炼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并将其融入受教育对象的心灵。利用专题活动、主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把握课程知识体系中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涵,利用切入法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和思想自觉,并将其及时转化为受众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教学过程来讲,要由教师主宰转为师生对话,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自主地健康成长。

在教学环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倡导沉浸式学习方式。道德仅停留在大脑中处于“书本化”的存在,那就脱离了现实生活。我国学者陶行知等人探索出体验式德育,强调主体的生活体验、情感认知等因素,将推动德育实践范式的革命性演进。因此,要让学生沉浸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环境中,把校园作为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校园的一草一木均可以成为育人的载体,只要悉心营造,就能收到“不言之教胜于教”的效果。要调动一切育人资源,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热情参与。在校园中设置文化场地,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园环境,把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作为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抓手。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国红色文化元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从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相融合,让课程思政教学更加活跃生动。根据分类设计有效实施,从为什么要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课堂内容如何安排、课程活动如何设置、期末如何教学评估等环节,不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增强教学全过程的评估判断。在认知型目标体系中增加实践性目标课程,让实践教学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促使社会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协作。通过搭建多种实践教学项目平台,把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延伸小课堂,努力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逐步建构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一些红色文化讲座、参观党性基地等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凝聚力。通过打造一批“党建+”基层党支部特色品牌,促进党建形式的多样化和党建工作科学化,打通师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作者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注: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20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思政   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