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两山理论”的实践创新:保护与发展协调并举的“将乐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志性科学论断。这是对发展理念的全新突破,其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将乐县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于全县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之所以如此,其重要缘由在于将乐县始终牢记着1997年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考察调研将乐县时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教导,保持初心,牢记使命。正因为如此,在2018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2021年被授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真正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协调并举的“将乐路径”。

一、积极推动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的先行县

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到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将乐县以此为遵循,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保护中求发展,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充分整合优势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认清优势方能固本培元,对于将乐县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境内丰富、优质的生态资源。以这一特色优势作为支点,充分撬动养生、旅游、体育、研学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将乐多样化的生态产业布局。

二是大力引进现代化产业技术手段,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将乐县将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物流储运系统与生态有机农业相结合,通过产业链延链强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现代绿色农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此外,将乐县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技促改,一手抓现代高端产业引进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目前,将乐县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产业为三大支柱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工业绿色化水平日益提高。

三是持续强化产业集群和新技术研发,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将乐县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运用半固态技术生产轻合金产品的产业集群地,其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吃干榨尽”为目标,不断延长强化下上游产业链,重点打造工艺相互依存、物料近距离转运、“三废”集中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全面提升制造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了区域高新技术示范和带动效应。

二、全面践行“两山”理论的思想本源和开拓创新发展的好典范

作为全国“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的成功典范,将乐县的成功不仅在于将“两山”理论贯彻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更在于通过政策制度、发展模式以及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开拓创新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两山”理论的内涵。

一是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实践,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省开展将近20年,深刻践行了“两山”理论,取得了巨大成果。将乐县作为福建省“林改”的排头兵,率先推出了“林票”制度,将预期的林业收益量化,并设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市场化交易,实现“林票”变现,真正做到了变茫茫林海为“绿色银行”。此外,将乐县还将扶贫与集体林改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出林地托管造林、村民企合办营林公司、“公司+基地+贫困户”苗木托管、林权抵押贷款、“金融+产业”合作营林五种生态扶贫模式,不仅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还有效促进了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展现了创新效果。

二是林业碳汇的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好空气也能卖钱”的绿色发展新路。林业碳汇交易是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化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获取到可观收益。将乐县以此为契机,先试先行,成立了全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服务、碳托管和碳监测计量、碳金融服务,实现了林农和企业“双赢”。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林业碳汇商品化、市场化,将乐县以常口村为试点打造“碳中和示范村”,在该村发放了全国第一张“碳票”,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体现了创新精神。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引进创新型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占比,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乐县不断将创新性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农业发展上来,建成我国首个成功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年产1000万株杂交鹅掌楸体胚苗规模化生产工厂。建立起万亩水稻制种基地,形成种子精选加工、种子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应用、新品种展示、行政服务为一体的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2019年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表现出培育创新动力理念引领作用。

三、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示范县

产业的优化、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最终都是为了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乐县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势能充分释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一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倡导全民绿色行动,鼓励绿色生产消费行为。二是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质量方面,将乐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100%;水质方面,将乐县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率先在全省实现乡镇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土壤质量方面,将乐县在2019年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筛查,加强了对污染地块的管控与修复。三是提早规划,用系统性方法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优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系统性方案综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乐县还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加快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农业经济增量和增速不断提升。乡村人才振兴方面,主动联系外出人才并介绍家乡招商优惠政策、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吸引本县人才返乡兴业投资和务工。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并大力弘扬传播,在常口村建立“两山学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精神,集中打造泽坊村和墈厚村两个“中央红军村”,传播弘扬红色文化。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积极推进“绿盈乡村”建设,投入1820万元全面推进26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真正做到了生态富民。乡村组织振兴方面,以“党建聚合”推动“产业联盟”,探索推行“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以组织融合引领产业发展。

四、县域生态建设机制多维度构建的成功案例

县域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基本支撑点,其发展定位和结构转型对整个发展格局具有紧密而直接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两山”理论的成功践行还需要持续练好自身“武功”,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从而不断推动生态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乐县统筹考虑、精准定位、动态实施,从党建引领、多元治理、法治监管、综合考核四大方面入手,打破了传统县域生态建设的藩篱,成功构建起多维度现代化的生态建设机制。

一是落实党建引领机制。将乐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党建决定性导向和牵引作用。通过将乐千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万名党员示范引领将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持续创新、优化深化将乐县党建运行机制,用好差异化考核引导力,引导镇村党委、党员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出一批党建品牌党支部。

二是完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各部门协作配合、信息共享,建立统抓统治新格局。将乐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建立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此外,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中介、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多元生态合作治理模式。

三是落实法治监管机制。根据县域发展特色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相关标准,强化监测监控,推进环境监测和污染调查。同时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加大“散乱污”、重点污染源、群众投诉问题和突出环境问题的环保执法力度。

四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构建生态建设机制的关键一环,也是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严格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压紧压实党委和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推动提升领导干部治理效能。将乐县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干部奖惩任免以及相关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政绩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作者:张琦 宋志杰,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