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思政实践

作者:潘同人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新理念。他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不仅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实践。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理解“大思政课”,将“大思政课”理念转化为新时代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增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实践机制。“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既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又需要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密切配合。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学校、思政部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效能最大化,从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进行。

建设“大思政课”,各类学校应当做好教育资源导入工作。“大思政课”之“大”,首先体现在教育资源层面,反映了“两个大局”历史交汇重要节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转向。传统的思政课受制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教育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往往无法向受教育者阐释宏阔的历史进程和深邃的思想理论。在“大思政课”实践下,各类学校可以将外部的教育资源导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增强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观层面的能力与阅历,并使之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课堂讲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效能与国家制度优势充分显现,有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教育资源呈现极大丰富的状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规划者,各类学校最有条件、也最有能力因地制宜地引入那些承载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教育资源。各类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学情,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外资源和能量交换的渠道,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行业标兵、英雄模范、劳动模范等群体走进课堂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在大数据时代,各类学校在将自身行政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与兄弟学校积极对接合作,运用混合教学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云共享”,在有限的物理教学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受益范围。

建设“大思政课”,思政部门应当做好标准化建设工作。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虽然更加强调集体备课等机制的运用,但是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学仍然被个体化逻辑所主导,标准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单位是实际的组织实施者,也是思政课标准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已经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大思政课”理念所提出的实践要求,全国各地、各个教育层次普遍开展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证明了这一点。当务之急在于科学地推广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做法,着力治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质量的不平衡,缩小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素质差异和能力差异,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标准化。由于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隶属于特定的思政部门,因此教学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最适合在思政部门内部展开。思政部门应当在内部建立并完善有关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的信息交换机制,将集体备课的覆盖面扩展到部门内部的每一位教育者。在此基础上,思政部门要力戒形式主义,将标准化建设视为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之一,在部门内部开展针对每一位教育者的诚恳批评和深入研讨,将“大思政课”的理念和要求灌输到每一位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当中。

建设“大思政课”,市场力量应当做好技术支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运行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该体系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展。在信息时代,市场力量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演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保障性力量。这种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市场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高效运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大思政课”之“大”,同样需要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以其技术优势推动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在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面临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困扰,各个领域中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生产实践和政治实践并未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算法推荐主导下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需求。为此,市场力量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将自己的技术逻辑嵌入到“大思政课”建设之中,利用自己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发、维护和推广适合思想政治工作者使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通过校企之间的协同治理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力量正在积极参与各类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过程,它们正在从单纯的技术开发者、供应者、维护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协同治理者。市场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正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典型表现。

建设“大思政课”,社会力量应当做好教育素材更新工作。“大思政课”决不是学校或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合作的协同育人过程。社会力量根植于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之中,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机制完全符合“大思政课”所强调的“开门办思政”理念,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完成理论与现实的连通、认识与实践的连通。在“大思政课”当中,社会力量主要由各类实践教学单位构成,它是思政部门之外的重要补充,为青少年提供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性德育空间。社会力量掌握着大量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素材,这些素材涉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遗迹,具有极为重大的德育价值。在新时代,社会力量要与时俱进,根据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际需求不断开发、优化、整合各类教育素材,促进教育素材的及时更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需求,推动和保障教育素材转化为具有实际效能的教育资源,进而惠及广大青少年。对于社会力量而言,教育素材更新的重点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修复与升级红色文化教育素材,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的历史场景真实地模拟和再现;二是开发和整合能够体现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场景、实物与叙事,将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浓缩在微观的视野之中。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这项事业,要着眼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为此,应当采用“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的思路,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大思政课”格局中功能与作用的区别,选择科学恰当的引导措施。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重点项目《热搜新闻事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ZD21-1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思政实践   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