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审慎对待其中可能出现的灾难。互联网看上去是一个物理设备相互联结的网络,实际上其包含物理部分(或者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两部分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当下及未来的智能社会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互联网上有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工程师们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当前的许多智能化产品便是这么做的。正如人需要依赖于社会而生存与发展一样,人工智能也要依赖于某个网络环境。构建专门的物联网当然是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生存环境的方式,但依赖于目前的互联网似乎更为可行,这样它们能够与人类进行交互,参与到人类社会的构建,成为智能社会的一部分。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人工智能产品是初级的、非自主的,那种自主的、高级的“活”在互联网环境下某个虚拟世界中的人工智能或者“受控人工智能”似乎暂时还没有出现。一旦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在基于互联网的某个控制的虚拟环境中发明了某个“受控人工智能”,并且它们被设计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进化,那么它们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们的泄露也是可能的。而一旦它们泄露,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灾难:它们首先会泄露到网络世界之中并干预我们的网络世界;它们甚至会泄露到现实世界之中,通过现实化自身干预现实社会,造成社会困扰。虚拟世界不必然是人工智能的居住场所,正如实验室不必然是人造病毒的场所、核反应不必然在反应堆中进行一样。“智能泄露”及其灾难将会是未来重要的学术及社会问题。
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争夺资源将会是一个普遍现象。比特币作为虚拟世界的货币,它通过有强大算力的“矿机”(特制的高效计算机)计算而得,比特币被认为是去中心化的网络交易货币。比特币高昂的市场价格吸引投机者们“挖矿”逐利。然而,“挖矿”需要大量的电力,根据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截至2021年5月17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34.89太瓦时;这里,1太瓦时相当于10亿度电。这样的耗电量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等国家的耗电量,已十分接近耗电排名第25名的越南。
挖矿消耗能源是虚拟世界消耗或者抢夺现实世界能源的一种方式,而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能源的这种抢夺将会成为一个常见现象。将电力消耗在虚拟世界之中是否是正义的?这至少是可讨论的。当今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电力,人类进一步的工业生产也离不开电力。电力是社会耗费公共资源而生产出来的有限社会资源,这样的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因而,它的使用要公平和合理——在保证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给企业进行利于社会的生产,用于挖矿投机则是不义的,尽管挖矿者按照市场价格支付挖矿电费。社会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的便是一个不义的社会,在该社会中某些人奢靡浪费的正是另外一部分人生存所需要的。因而,并非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社会就是正义的,尽管某些人的消耗是基于社会规则的交易而非暴力抢夺。
电子游戏不仅影响甚至是毒害了一大批年轻人,而且游戏PC比普通办公PC更耗电。游戏PC配置高、耗电量大,这是人们的共识。E.米尔斯和N.米尔斯研究团队在《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题为“驯服游戏电脑的能量使用”。他们的研究表明:游戏PC耗电量十分惊人,在全球所有PC中(包括主机)仅有2.5%占比,但却消耗了高达21%的能耗,这一数字达到了75太瓦时/年。这意味着需要25座标准发电厂为其提供电力,或者相当于1.6亿台冰箱的能耗。此外,报告还指出,目前使用高端游戏PC的用户正在不断增长。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台典型的游戏PC,包括显示器,一年大约消耗1400千瓦时,相当于一台标准PC的6倍。[13]我们看到,电子游戏不仅耗费人大量的心理能量,同时耗费大量的能源(电力)。我们现在没有完整的理论或者说辞表明,玩电子游戏就是不道德的,但是耗费人的心力和体力的活动(如赌博)而不产生外部正效应(价值),这至少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无法判定比特币未来的价值,但耗费有限的电力资源来进行投机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不义的。我们也不能说人类进行电子游戏如抽鸦片般是人类恶习,且有不少健康的电子游戏,但是一些所谓高科技公司通过网络游戏从心理上牢牢控制了一大批年轻人,让他们不断为公司充值。未来,是否会通过网络发生更大规模耗费人类的心理能量和现实资源而不生产价值的现象?
当前,人工智能正尝试代替人进行“艺术创作”,对于接受人工智能“作者”及其作品,我们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进一步,我们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人类作者“完全”被机器所替代?在中文世界中,2017年5月,微软“小冰”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创作的诗集。同年,清华大学“九歌”(THUAIPoet)诞生,它是中文古体诗歌生成系统。对于“小冰”创作的诗集和“九歌”所作的古体诗歌,一般的读者难以区分它们是机器所作还是人类所作。“小冰”和“九歌”在专业领域里的表现可以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它们具有了“专门智能”。不仅如此,“小冰”和“九歌”的创作速度大大超过人类,且它们能够被改进以自我进化。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出现表明“作者之死”——人类或将不再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对于人类,“写作是为了成就一个不同的自己,探索不同的书写方式,乃是对自我之生成的最好捍卫。……人工智能作为人之智能的分裂和对立,也许恰恰督促了重新反思人之为人或主体之为主体的根本所在。”[14]但是,人工智能正挑战人类作为意义构建者即作者的地位,沿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将会发展成意义的构建者,而人将只是作为读者而存在。人是意义的消费者,而意义的主人是人工智能。这样的状况恐怕是人类难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