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当好群众“贴心人”“带头人”“热心人”

——记湖南省党代表范才银

近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衡阳市烟草公司常宁市分公司客户服务分部主任、驻村第一书记范才银作为专业技术战线代表出席会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扎根一方,用心服务广大群众;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专注一域,奋力攻坚烟叶生产新技术;作为农业技术带头人,他心系晚辈,用热情点亮一片希望。

服务群众“贴心人”

“担任一个省级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说心里话,刚到排山村,我心里也没底。”范才银回忆说。

“战书”已下,攻坚战怎么打?他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每天起早贪黑,走村串户,遍访全村所有贫困户,同村两委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夜间深研细谈商对策,总结推广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十看工作法”,全面摸清了贫困底数,把准了区位性、条件性、素质性、结构性、意识性贫困“五大症结”。

范才银发现,排山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没能把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如何激活资源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做的是打破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制约,把资源送出去。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社二、新屋等7个组还有近2公里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村民脱贫奔小康进程,也是多年来村两委未完成的心愿,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力争2019年打通最后一公里”。他数次找相关部门协调问题,无数次往返县城和乡村的道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底,在全市通组公路硬化计划极其紧缺在情况下,项目争取到手并顺利竣工,真正打通了排山村的“最后一公里”。

乡亲们都称赞道:“太感谢范书记把路修通了,他是我们最‘贴心’的自己人。” 范才银却丝毫不敢松懈地说:“扶贫不是马路通车了就完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要切切实实提高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尝到甜头,过上幸福生活。”

经过大量调研、反复论证,在他的带领下,排山村大力发展“排山土鸡”“排山土鱼”等绿色农产品;精心培育黄牛、藏香猪和发展优质烤烟产业;做优打响果树园产业、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7289.3元增加到2020年的13341.3元,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2000万元,提早摘掉“贫困帽”,排山新貌扑面而来……

科技创新“带头人

范才银正在开展蚜茧蜂推广试验

“今天是2016年4月20日,我们扩繁出蚜茧蜂,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衡阳烟草人,面临着湖南气候多变,极不适应蚜茧蜂繁育的现状,顶着那么大压力,在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成功了,真的非常不容易。”——摘自范才银工作日志。

蚜茧蜂防治蚜虫是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该技术最先起步于云南,但是如何将其本地化,培养出自己的蚜茧蜂就显得尤为关键。

作为团队“带头人”,范才银毅然担起重担,带领团队深入云南取经,开始本土化研究探索。蚜茧蜂扩繁工作包括一二三级扩繁,可谓环环相扣,每年从11月份开始,次年4月才能结束,整整半年的时间,每个环节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点问题。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基本住在蚜茧蜂繁育基地,没有双休日,正月初一都独自驾车去基地查看扩繁情况。蓦然回首,范才银已不记得多少个火急火燎的日子里,带领团队走遍周边菜地果园采集蚜虫,带回大棚集中扩繁;不记得多少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会条件反射醒来查看蚜茧蜂状况;更不记得多少个静谧的夜晚里,挑灯翻看技术资料、整理相关实验数据。从育苗、接蚜、接蜂到扩繁再到田间效果调查,最终成功迎来成千上万头“绿色卫士”。

在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始终践行着“科研应花得起时间、耐得住寂寞”的理念,以顽强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耕科研沃土,使他成为衡阳烟草科研技术的“带头人”之一,先后参加烟草行业重点科研项目近30项,推广转化技术成果近10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授权专利26项,获得“全国烟草技术能手” “湖南烟草‘十优’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师道传承“热心人”

3

范才银(右)在向烟叶技术员讲解烟叶分级技术

“只要你们想学,随时问我,我百分百无保留教你们。”范才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行动的,把最美的热情留给青年人!

爱人问“这么晚了,已经第五个电话了,明天再指点他们不行吗?”范才银耐心地解释道:“我立刻回复他们,直接指出问题,他们才能快速找到薄弱点、纠正失误,而不是‘煞费苦心’去揣摩半天。”一路走来,他对待每一个青年技术员都尽心尽力,厚爱的背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期望,在生产一线总闪耀着他“传帮带”的风采,炎炎烈日烟田中汗流浃背地告诉青年技术员如何调查测量数据,乡间田埂边现场教导青年技术员技术操作要点,深夜办公室里认真修改青年技术员撰写的烟叶论文……他的勤奋、专注、进取、热忱,感染了身边的青年人,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激励着新一代的烟草人传承那一股认真劲。

借榜样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在常宁烟草这块热土上,正孕育一支“硬核”技术队伍,他们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在烟叶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3名、技师8名、高级工10名,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3名、全国烟草行业高技能人才库人才3名、全国烟草行业师资库讲师1名、全省系统多个专家库专家3名。

(蒋阳平)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