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网评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和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质量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地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示范率带作用,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富裕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奋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体系构建行动,让农业“强”起来。农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农业强不强直接体现在是否有现代化、高质量的农业产业体系。厘清“管”与“服”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巩固好、发展好、发挥好党在“三农”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产品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生产经营规范、效益好的经营主体要加大政策优惠、扶持力度,用最优的服务激发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三农”战线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厘清“短”与“长”的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早谋划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投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完善现有产业基地路、水、电、气、信等基础配套设施,按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六化”标准,加快创建现代农业现代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厘清“有”与“优”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初加工园+精加工园”相结合的产业园模式,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开通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不断铸牢农产品“产、供、销”链条;要鼓励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将小农户带入现代化发展轨道;要加快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全面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扩大生猪产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要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加强“三品一标”创建和利用,创建、培育、完善优质农业品牌,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严格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村“美”起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振兴最“美”的底色。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演变特征,优化镇、村、组、户融合发展格局,做好乡村生态环境规划工作,全面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型、生态环保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高效农业型“五型”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向全域铺开。突出党建引领强治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提升“三农”战线党员干部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能力,选优配强“双好四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宗族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四治融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持续深入推进建入户路、建院坝、建沼气池、建绿化带和改厨、改圈、改厕所、改水“四建四改”,切实推进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要加快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变“景区”,成为人人向往的“悠闲圣地”。要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庄清洁“五大专项行动”,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要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建好乡村振兴大讲堂、乡村新风超市、文明道德银行,引导群众摒除生活陋习,提升新时代农村群众精神文明素养,丰富美丽文明乡村建设的内涵,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加文明、更加舒适、更加和谐的生产生活“软环境”。

深入实施共同富裕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富”起来。“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让农民更富”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有形的资源优势向无形的富民资产转化,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于民。要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主打农业产业实体经济,建设一批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壮大长效集体经济,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持久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依托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坚持预防性帮扶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建立重点群体县乡村三级动态跟踪监测体系,分类制定快速响应和分类帮扶措施,积极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造血机制,推动乡村从巩固拓展脱贫奔康成果稳步有序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向,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步伐。大力提升农民群众发展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脱贫人口内生动力、致富能力培养激发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优化提升农民夜校、劳务培训中心和社会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做到“一户一致富产业、一劳动力一技能、一户一务工人员”。综合做好民生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及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发挥农民低保、农村医保、农业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梯次减负功能,在昂首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全力保障农民群众“一个都不掉队”。(作者:中共甘洛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何成全)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