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构建“引育用留评”五位一体人才工作新模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开启,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当前,各地政府均不惜重金引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人才工作成效,然而,人才竞争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其制胜核心在于打造人才制度优势。因此,各地政府应以人才“引育用留评”一体化制度体系为靶向,创新人才发展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引才为根蒂,增长人才富量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引才是增加区域人才总量的首要源头,各地政府可通过锚向不同领域人才、立足产业及平台基础、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等措施“广栽梧桐”,以“招龙引凤”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一是引才对象多元化。大力引进国内外在前沿研究领域掌握“卡脖子”技术的顶尖人才,以及深耕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同时,引才对象也应囊括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此外,要最大限度降低国外人才流入门槛,深化国外人才及其家属签证、移民、投资兴业等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引才目标导向化。强化产业引领、平台支撑,紧密围绕区域战略布局,聚焦当地优势、核心及特色产业,以产业及平台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引才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深度对接与融合。此外,根据人才的国籍、年龄、层次等因素量体裁衣,力争“一才一策”,有效提高政策效能。三是引才主体市场化。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引才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扎根本土、锚向世界的诸如专业协会、行业团体、产业联盟等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等市场化方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走出招才引智新路径。

以育才为靶向,提升人才质量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育才工作是满足区域人才需求的另一捷径,亦是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各地政府可瞄准青年高潜人才,通过制定培育计划、加强实践锻炼、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预备队。一是“因材施教”制定培育计划。密切跟踪培育动态,实时调整培育计划,严格考核培育成效,切实提升青年高潜人才的归属感、工作动机与综合素质。这也可避免青年高潜人才因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产生流动,从而增加人才引进的机会成本。同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及公开原则开展实施培育计划,也要以更为包容的心态看待青年才俊的成长。二是“荷枪实弹”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导师“传帮带”机制,带动青年高潜人才在干中学、学中干,扎实提升其攻坚克难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科学大胆推荐青年高潜人才加入重要平台、参与重大项目、逐鹿高端大赛。三是“共存共荣”创新融合机制。立足提升区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这一目标,从制度设计与系统创新出发,加强引才与育才之间的融合创新,促成外部引进人才与内部培育人才间相互“浇灌”与“激荡”,激发人才融合叠乘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引才”与“育才”并非两个完全的对立面,“引进的人才”伴随时光迁移也终将被烙上“培育的人才”这一标签。实际上,引才的年轻化与重心下沉趋势,也造就了高层次人才培育带动青年高潜人才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以用才为中枢,发挥人才能量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才工作是引才、育才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发挥人才效应的指挥棒。各地政府可立足人才优势理论、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贯彻人才优势理念。优势理论倡导要发现个人专长并打磨成为优势,也即人才领域所提出的“用其所长”。精准识别、合理开发、科学使用人才优势不仅有利于发挥人才的效能价值,也有助于提升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各类人才所形成的的优势集聚效应,有助于打造团队及产业优势,甚至是区域经济社会优势。二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立足当地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等比较势能,为人才提供发挥价值的诸如项目孵化园、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舞台,从而提升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数据链等的互融互嵌度,造就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建构人才流动机制。要让人才到最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双适”,政府层面须破除人才流动藩篱,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同时引导市场成为人才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主力军,提升区域智力资源配置使用水平。例如,借鉴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方法,探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多向兼职模式,或是突破人才二元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人才的“多栖”工作方式。

以留才为关切,维持人才储量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引进、育出、用好人才之后,更要将其留住,留才工作是维持区域人才存量的关键。各地政府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完善政务、市场、信用环境,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推进政府数字化变革,以数字化赋能人才政务服务。除却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摒弃繁文缛节,提升人才的政策体验外,更应关注为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松绑减负。例如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简化科研经费预算、使用、审查等流程,实现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格局。二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须从顶层设计层面打破市场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尤其是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人才确权、维权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合法利益。此外,要培育建设类型各异的国际化、市场化成果转化机构,提高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打造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信用违背惩戒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信用和法治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政府若失信于社会则将陷入“塔西佗陷阱”。地方政府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尤其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的信用程度,避免人才政策朝令夕改、做出的承诺拒不兑现及“新官不理旧账”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以评才为杠杆,撬发人才动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评才工作是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燃料剂。传统“五唯”评价方式亟需破除,人才评价应遵循人才成长及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各地政府可将政府职能定位于引导、授权及监管,创新构建科学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一是改变人才评价模式。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专业导向,坚持“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基本路线。转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转年度考核为聘期考核,科学设定人才评价周期及免考机制。例如,延长青年人才或是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考核周期,保持等待基础研究人才取得成果的耐心。同时,转个人评价为个人、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二是拓展人才评价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行业团体、产业联盟等多元主体作用,坚持“市场评人才”“人才评人才”“行内评人才”的核心要义。例如,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化要素,或鼓励处于科学生产一线的顶尖人才参与人才评价;授权领军企业、科研机构自主认定人才,给予用人主体对于人才的“最终评价权”。三是健全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应以品德、创新、质量、贡献为关键词,评价人才是否具备道德信用与社会责任感,评价相关成果对于理论、方法的推进程度,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人才设置差异化评价赛道。例如,设定品德“一票否决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纳税税额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各地应继续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从战略全局出发构建“引育用留评”互依互促的“五位一体”人才工作制度,不断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的美好愿景。

(作者王汇宇,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委组织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引育用留评   人才工作   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