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独特优势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期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那么,如何理解可持续性的重要含义、如何把握其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如何找准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着力点和着眼点?这一系列问题,关系着如何在更为宏大和长远的发展格局中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期理论版特约请相关权威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编 者

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策 

王昌林 郭丽岩

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而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策、关键之策、战略之策。

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策、关键之策、战略之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长期战略任务

要认识到,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主要是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重大任务等所决定的。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这将是一场更长远、更广阔、更深刻的变革,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广度、深度和长远性大大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个更加动荡变革的世界,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从发展阶段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也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地、持续地激发出来,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看,也必须着力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因为没有强大的内需,就难以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良性循环。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都是重要动力。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然要求以国内需求为主。同时,在当今国内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情况下,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减少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也必须发挥内需的主导作用。

总的来看,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一个长期战略任务。不仅要体现内需在整个社会总需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之举,而且要提升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基点的地位上。扩大内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仅包括一些短期性的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而且应该更多着眼长远,采取一些根本性措施,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深刻认识目标要求

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是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扩大内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使国内需求市场体量规模巨大、成长性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许多领域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从发展潜力看,随着我国由小康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迈进,未来国内市场拓展空间也很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供给约束、体制和政策约束等影响,内需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对此,必须加快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保持社会总需求较快增长,把内需潜力变为市场实际需求。

二是要使国内需求市场体系完善、运行效率高。集中表现在其体系是否完备、结构是否合理、效率是否高,重点是内需市场体系中一些重要比例关系要合理,包括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以及投资、消费内部比例关系,不同的组合决定了国内需求体系的效率。为此,必须要合理确定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扩大政府投资,也要着力保持社会投资不断增长。在收入分配中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系,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三是要使国内需求升级和供给创新能力适配性高、持续发展动力强。市场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构成,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如果在需求端不能形成持续升级的动力,在供给端不能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即使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大或者强,也不能形成持续的强大内需市场。为此,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四是要使国内需求市场开放性更高、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强。只有具备高度开放性,才能使国内需求市场可以充分吸纳、利用各种资源来壮大和发展自己,也才能使其融入国际需求和市场体系中,显示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必须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以国内需求为主、国内国际需求相互促进的局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立有效制度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建设,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中,关键是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第一,要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持久的拉动力量,也能带动投资需求。因此,扩大内需必须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这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也是最大的民生。其次,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调整要素分配结构和宏观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此外,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国情相适应,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子女上学、住房、育幼、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兜底”帮扶,全方位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要以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为重点,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投资内生持续增长机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投资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体制机制安排。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建立新的既有利于激励民间投资,又能有效约束盲目投资、资本无序扩张的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要分类施策,在投资准入、政府资金引导、用地政策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投资建立不同的投融资机制和方式。比如,对科技创新领域,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阶段要建立有利于风险分担的机制,重点是发展创业投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民生领域,要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的投入,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政策性银行支持、社会资本为主的投融资体制。

第三,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建立供需协调发展机制。创新能力不足、供给存在约束是制约当前我国需求潜力释放的突出问题。为此,扩大内需必须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充分发挥供给适应需求、创造新需求的作用,持续不断创造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做大做好“蛋糕”。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机制,加强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窗口指导”。住房需求在扩大内需中占较大比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建立强大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监管体制,加强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第四,要以推进外贸转型为重点,建立内外需求协调发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外贸、外资政策和外汇管理机制,将扩大进口作为联通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利用国际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能源资源等进口,同时要持续提升货物出口竞争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国内国际需求良性循环。特别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同时加快对外投资方式创新,整合优化现代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推动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强大国内市场要在“可持续”上下功夫   石建勋

理解把握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的。这一新提法,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战略需求,从历史、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

一是长期性。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不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的阶段性短期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需求的战略部署,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战略布局,是聚焦制约总需求增长的长期性、系统性问题,致力于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长期战略安排。

二是可持续性。我们要建设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活力和动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牢、韧性强、领域宽、覆盖面广的大国市场,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不是禁不起风浪、禁不起大幅度波动、不可持续的小国市场。

三是历史性。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大国经济迈向强国经济的必然历史过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国家现代化没有止境,即便是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需要强大的国内市场来保持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地位,因此,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四是战略性。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拉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分析,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以说,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就是“一发”,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又是发展的牵引点和突破点。

理解把握新提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长期战略任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可持续的长期历史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会产生,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解决了,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又会产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也是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根本动力,从而决定了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可持续的长期历史过程。考察世界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经济发展都经历过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发展过程。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扩大内需,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构建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是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的。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也将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劲可持续发展动力。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的长期历史过程。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可持续,才能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这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可持续的长期历史过程。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发展空间受限。从长远、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看,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主动延长和塑造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在大变局中开新局,而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就是关键一招。这不仅是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趋利避害、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和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历史过程。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着力点

在新征程上,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要在“可持续”“长期性”上下功夫,找准发展的着力点。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建设。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一是以创新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建设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丰富市场产品、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二是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要注重国内与国际市场、城市与农村市场、线上与线下市场的协调发展,协调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关系,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协调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等。三是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要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四是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连接和畅通。五是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强力支撑。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不断扩张。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市场动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同时,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需要新发展格局提供可持续的强力支撑,必须充分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更好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在发展中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同时,还要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韧性和扩大回旋余地,需要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效应对风险,对冲外部压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提升消费者信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第四,系统部署、深化改革,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保障。扩大内需、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要通过深化改革畅通循环、打通堵点。主要涉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内容。要坚持系统思维,针对制约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战略部署,从制度建设层面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创新,有效激发和引导消费、储蓄、投资,打通抑制需求的堵点和梗阻,把生产性、生活性需求的增长潜能释放出来,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需求实现的效能,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提供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五,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循环体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国内循环市场,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市场,而是紧密联通国际市场的国内市场。因此,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要通过强化开放合作,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更加紧密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总体上看,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让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要成为世界市场,用国内市场满足国外需求,同时也用国外市场满足国内需求,形成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为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循环体系。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