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新闻实践的重大作用

作者:孙健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进行新闻实践,是他辉煌的革命生涯中重要组成部分。他运用报刊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学生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并在建党后积极运用报刊指导工作。他还对革命青年办报办刊给予大力指导和支持。李大钊建党前后的新闻实践,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大钊  建党前后  新闻实践  重大作用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最早在中国全面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革命家。他最早提出中国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第一个鲜明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李大钊还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进行新闻实践,是他辉煌的革命生涯中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1922 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会上发表演说、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李大钊对报刊出版这一新闻事业的科学定位。他对革命的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光辉业绩,将彪炳史册。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

李大钊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学生时代的李大钊就对以报刊为主要载体的新闻事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期间,就主编了北洋法政学会刊物《言治》月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传播较早,1904—1905年《共产党宣言》日译本开始出版。1913—1916年间,李大钊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开始阅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翻译成日文,这使李大钊能够接触到马克思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期间李大钊主编参与编辑了留日学生进步社团神州学会的机关刊物《神州学丛》以及留日学生总会的机关刊物《民彝》等杂志。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十分重视发挥新闻报刊的媒介作用,并曾先后主编、编辑或指导出版了20多种报刊。他为几十家报刊撰写政论、时评、消息、通讯、诗歌等。据不完全统计, 李大钊从1913年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到1927年英勇就义的13年多时间,他向全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先进思想,所撰写发表的文章就有629篇之多。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先是担任了《晨钟报》编辑主任。不久,受章士钊的邀请和高一涵一起出任著名的《甲寅》日刊主笔。章士钊后来对李大钊的敬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守常在日刊所写文章较吾为多,到馆办事较吾为勤。”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的上海创刊,最初的刊名为《青年杂志》,由上海益群书社出版。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则为该杂志的编务人员。1916年4月,李大钊从日本回国,成为该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同年9月该杂志更名《新青年》。2017年初,陈独秀应聘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陈一起迁往北京出版。1918年1月第四卷一号开始实行轮流主编,李大钊当时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担任多期《新青年》杂志的执行主编并成为重要的撰稿人。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今》、《新的!旧的!》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李大钊,和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认为是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18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发表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歌颂俄国十月革命,欢呼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到来,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十月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积极鼓励青年们要“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李大钊精心把这一期编辑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刊登他亲自撰写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国内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向读者推荐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从这篇文章的发表来看,此时的李大钊同志已经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在北京创办了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每周评论》。《每周评论》的办报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李大钊同时也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的共同点是“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它们的区别在于《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而《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胡适从第二十六期接过《每周评论》主编后,基本上取消了反映政治斗争的内容,而用主要篇幅发表杜威和罗素的著作演讲等。他还在第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马克思主义

1919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在《每周评论》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系统地批驳,激烈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激烈论战,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反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传播。

北京《晨报》的第七版内容带有副刊性质,但一般都刊载消闲类文章,甚至有些低级趣味。在李大钊的指导下,1919年2月起该报第七版实行改版,增加了自由论坛、马克思研究和译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新修养,从而使《晨报》副刊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阵地。

李大钊先后为《晨报》副刊撰写了几十篇文章。《晨报》副刊曽陆续发表了李大钊撰写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与第一国际》、《马克思传》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01周年,《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该专栏坚持了半年,陆续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发表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多部经典论著,这其中还包括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最早中译本。《晨报》副刊还刊载介绍苏俄十月革命和列宁的论著。1922年11月,在俄国十月革命5周年时,《晨报》副刊出版了“俄国十月革命纪念专号”。这期专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李大钊撰写的《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晨报》副刊还开辟名人介绍专栏,介绍马克思、列宁等革命领袖的光辉生涯。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共产主义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李大钊   建党前后   新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