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摘要】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为此,应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系统性、实践主体等角度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推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202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人类长期发展实践经验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即理性的存在物、精神的存在物,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人总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类的实践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盲目活动,而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念支配下进行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支配往往是自发的,表现为直接由生存目的支配的物质生产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不断分化,出现了不同类型。实践活动虽然目的不尽相同,但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的实践活动目的性更趋自觉化。可以说,从社会、国家、政党、政府等各类组织到每个个体,其活动和行为都是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念与理论是同一类概念,是人类对实践活动中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念作为一种主观认识,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即理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而理念一经形成,就会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观点说明思想、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当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并不意味着所有理念指导下的行动都能取得成功。辩证唯物主义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能动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事物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因此,行动能否成功,关键看能否用正确的理论或理念作指导。

历史和实践表明,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来,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用好”。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改造自然过程的纵深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尽管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但也造成了愈发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思考并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从罗马俱乐部提出的“零增长”理论到联合国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表明了这一点。尽管人类在探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并未得到彻底贯彻,并未真正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发展理念,即对为什么发展、以什么方式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和观念。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对指导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而且自觉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中高速增长。2020年,即使在遭遇疫情重创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正增长,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就的取得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在“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的形势下,“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第一,着力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深化创新改革。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万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发展由以“跟跑”为主迈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主体由科研工作者向大众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科技创新与“双创”融合共进,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新旧动力有序转换,创新驱动后劲增强。新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蓬勃生长。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推进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协同发展不断释放新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行业供求矛盾缓解,经营状况好转,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制造业稳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劳动力和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壮大,新动能持续逆势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发展势头旺盛,对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业主导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日益显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线上购物、直播带货、外卖等新消费模式表现抢眼,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消费需求持续旺盛。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协调发展正在逐步推动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第三,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我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第四,厚植开放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列。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外贸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一,进一步朝“世界市场”和国际投资中心的目标迈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涉外法治建设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成为我国对标国际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大制度性成果。我国积极、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在全球经济制度建设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略。

第五,推进共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在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这是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战胜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各种困难、矛盾和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针对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提出的治本之策;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实现了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对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为我们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是从根本宗旨的政治高度把握新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新发展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当今时代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而且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阶级性在发展观上的体现。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发展首先要解决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性问题。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必须坚决摈弃与党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危害和损害人民利益的发展模式,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的解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从问题导向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务实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多方面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此,必须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解难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找准问题,精准发力:瞄准创新发展中的“卡脖子”短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聚焦高水平开放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共同富裕这个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用更加务实的举措把新发展理念更加精准地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从忧患意识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新发展理念不仅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深刻揭示了实现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终是为了让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民之忧、安民之乐,既是新发展阶段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行之举。因此,我们必须从忧患意识方面深刻理解、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考验。尽管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综合实力,给了我们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足够底气、定力和勇气,但面对国内外可能爆发的风险挑战,必须增强在困难局势中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建立健全化解各种风险的体制机制,维护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安全。

四是从系统性角度把握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系统性是新发展理念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系统性角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全局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首先,要把握新发展理念本身的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子系统,协调发展是平衡子系统,绿色发展是保障子系统,开放发展是联动子系统,共享发展是目标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高度耦合,共同支撑新发展理念的整体大系统。“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要从系统性指导原则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已经超越了其经济领域范畴和工具方法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全局、整体角度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而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是从实践主体角度把握新发展理念,将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依赖主体的实践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责无旁贷的主体,而且是关键性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是从实践主体的角度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能否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于实践之中,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深度并影响最终的效度。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领导实践的全过程,把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和普遍实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MYYB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徐云涌:《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当代江西》,2016年第2期。

③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④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

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责编/刁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