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坚持全面“依法治体”,筹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而各项筹办工作的落实,无论从场馆建设到赛事运行工作,从赛会服务保障到疫情防控,从提升冰雪运动水平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都离不开冬奥法治的保障,离不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是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要保证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上的法治建设,更离不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不仅是我国体育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的传统继承,也是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严峻考验。结合新形势,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重点必将放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组织好赛事上来。而只有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确保法治奥运的正确方向,才能办好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只有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体”的领导,统筹加快奥运的科学立法,保证推进奥运的法治实施,才能实现中国在国内国际严峻疫情形势下如期办赛的目标。

坚持全面“依法治体”,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首先要做好奥运的科学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奥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做好奥运的科学立法,积极推进奥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体”,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基础性工作。2008年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岩曾指出,实施奥运立法,并不是为举办北京奥运会或针对北京奥组委制定一部法典式的文献,而是指同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以及为奥运会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等方面工作有关的各种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可见,奥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法规总体框架下涵盖了从奥运申办、筹备到举办的各个环节。近年来,我国奥运相关的科学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如我国《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修订完成,从保护范围、力度等方面更加强了对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法律保障,这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特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良好、必要的法律环境;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的实施,更为冬奥会、冬残奥会中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安全、人性化的法律保障;而《反兴奋剂规则》的出台和兴奋剂入刑,则表明了我国对涉兴奋剂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和惩罚力度,这将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精彩竞赛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作为我国体育领域的基本法,其修订工作已经进入我国立法规划程序。但在奥运会来临之际,我国还应尽快完成《体育法》修订工作,特别是要确立绿色原则、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保护体育知识产权和建设体育仲裁制度等基本问题,以适应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体现全面“依法治体”的理念,为奥运盛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法治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体”,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更要落实好奥运的法治实施工作,积极营造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依法治体”强调“依法治体”的全覆盖,是把“依法治体”理念贯穿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体”,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除了要做好奥运的科学立法外,更要落实好奥运的法治实施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严格执法层面,首先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简政放权,提升“依法治体”能力,实现“廉洁办奥”。落实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冰雪体育赛事活动审批要求,加强冰雪体育赛事活动的监管和服务,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好京冀两地就冬奥法治实施中的地方行政执法协调工作。针对奥林匹克标志侵权问题,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大巡查和整治力度。此外,还要做好公开冬奥及冰雪体育等相关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冬奥重大决策相关的前置性法律咨询论证和审核机制;针对冬奥可能出现的各类法律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等。

公正司法层面,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程序,正确适用法律规范,特别要处理好国际奥委会规则与我国法律法规的协调适用问题。必要时,设立临时的奥运法庭,依法及时、高效解决涉及冬奥相关的法律问题。健全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对社会影响重大的冬奥侵权、违约或刑事案件依法加大庭审公开力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层面,个人要自觉学习《体育法》、《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与冬奥相关的法律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冬奥法治的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应加大冬奥法治的宣传教育,落实普法学习制度,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作者:谢晓雪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