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脱贫攻坚中凝结的经验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借鉴运用脱贫攻坚经验智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精准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以脱贫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集聚群众智慧,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标尺,极大提高了脱贫实效。必须认识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坚持把农民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角位置,从思想改造入手,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民、组织农民,采纳民情、聚集民智、尊重民意,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工作受农民监督,成效由农民检验,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增强创造财富意识和思维,着力解决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收入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让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共促,把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升起来,把农民期盼回应好,让广大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坚持精准方略。实践表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引领下,“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举措的实施,确保了脱贫攻坚质量和各阶段目标如期实现。应该看到,各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人文风俗文化、地理区位优势等各不相同,乡村振兴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要深度调研乡村基础、项目、资金等情况,精准摸清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要素发展现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充分考虑乡村特点,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精心研判、准确把握乡村发展趋势,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把乡村原生态村居风貌和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探索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全力抢抓乡村发展机遇,走出具有“千村千面”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将脱贫攻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格局中统筹谋划,把人力、物力、财力聚集起来,调动各方面力量深度参与,确保了脱贫攻坚的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关键节点,尤其要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兼顾当前长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明确步骤,理清工作思路,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思维、调动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激励多元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同时,大力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动能、市场的创造动能、村民自治组织的内生动能,推动构建共生、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循序渐进、稳妥实施。(作者:黄宗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