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

【摘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五通”的基础和前提,而文化传播是实施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传播政策、文化传播平台、文化传播类型等实践路径,促进各国民众之间的人文交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因文化而相识,因文化而相交,因文化而相通。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传播 民心相通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众多冲击,“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更多需要疏解的民心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同时,文化交流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的文化传播、文化互鉴,实现民心相通,化解因沟通缺乏、紧急事件冲击造成的隔阂。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长久延续的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源自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间源远流长的民间交往。改革开放后,我国十分重视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积极的政府外交活动为民间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十年来,我国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明对话日渐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广泛,多层次的双边、多边交往合作机制和平台不断发展完善,运行日渐顺畅。

有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其重点工作在于加强“五通”,而民心相通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没有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国与国的合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的幻像。民心相通涵盖科技创新、媒体合作、人才交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不仅仅意味着中外人民在上述多个领域上的接触,还意味着中外人民通过这些了解和接触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信任。民心相通的载体是文化,“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路径。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2014年中宣部批准了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简称丝路书香工程。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丝路书香工程规划设计重点项目包括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等五大类。通过严格评审,到2020年国家共确定了131家出版机构308种图书为予以资助项目。丝路书香工程实施6年来,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通过图书“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了文化外交的作用。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政策促进民心相通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已经签署了200份各种合作文件,包括联合声明、联合公报、新闻公报、宣言等,其中就含有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宗教、媒体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等内容。

自2009年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的文化传播政策也正在发生转变,文化出口在对外贸易的比重逐年加大。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提出从文化企业待遇、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平台和渠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四个重点方面进行扶持,并提出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的举措。

与此同时,我国各部委也及时出台了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政策上支持文化传播,在法规上保障文化传播。国家文旅部针对“一带一路”制定文化交流政策,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产品、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合作;2019年公示了45个“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正在实施深化“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共青团中央正在开展“一带一路”好青年人才交流工程。国家广电总局开启了“影视桥”工程,目的是通过电影电视媒介实现“丝绸之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国家汉办以汉语传播促进文化传播,以文化交流助力民心相通。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相关文件,推动体育旅游活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体育旅游交流。

为了在政策法规上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民间组织和社团也充分发挥公民外交作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中国红十字协会实施了“深化人道合作,搭建爱心之桥”项目,中国法学会组织了“一带一路”互学互鉴交流活动,增进法治共识。宗教社团充分发挥宗教文化交流功能,保障“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顺利进行。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平台促进民心相通

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必须相向而行,“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必须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大平台,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保护区。“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华文化能否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检验着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思维下,文化传播不仅要类型多样化,更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合作开发,而且要在经济推进中绑定文化,让文化传播融入经济大平台中。

当国家通过自贸区、亚投行、经济走廊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将经济融合到区域经济体制时,文化传播不仅是民心相通的文化使命承担者,也是经济的一部分,只有融入经济大平台而不是分隔出去,文化产业合作和贸易才能持久,才能对整体经济产生附加价值。

我国通过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保税区,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制度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前沿阵地,推动更多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目前,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有三个: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简称上海基地)、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简称北京基地)、深圳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简称深圳基地)。上海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充分利用自贸区的功能优势和开放政策,利用上海建设国际贸易、经济、金融、航运中心以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的有利契机,通过扩大政策、功能和服务等综合优势,为全国文化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国际展示销售、保税展示、设备租赁、版权交易、商贸咨询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2014年8月25日,北京基地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保税园正式开园运营。为支持北京基地发展,北京海关支持开展艺术品保税拍卖、文化保税展示交易、开展艺术品保税修复以及文化融资租赁等活动,同时推行“先入区、后报关”政策。与此同时,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也为北京基地打开“方便之门”,通过审批备案“一站式”服务、“即查即放”的现场查验放行模式以及24小时×7天预约服务便利措施,助力基地发展。2018年11月,深圳基地暨音乐剧产业中心挂牌成立,打造以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深圳基地依托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力争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科技”“文化+贸易”“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健康”的深圳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品牌模式。

从经济大平台看,独立单一的文化传播难以形成影响力,还需要融入大系统中方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应与正在建立的国际自贸区与自贸协定、各地自贸试验区的建立相结合,建立六大经济走廊,与丝路基金的投资开发计划相结合,让文化传播在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充分发挥民心相通的作用。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类型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类型丰富多彩,通过开展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价值文化、生活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商业文化、健康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传播,加强各国民众之间的文化教育合作、新闻媒体合作、旅游文化合作、卫生健康合作、科技文化合作、青年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最终达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目的。

自从汉代张骞向西打通“丝绸之路”之后,我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互学互鉴绵延至今。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复兴了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活动,各国之间举办文化年活动,开展特别的艺术节和电影节,还举行各种图书展、电视周等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当地民众参与,让民众以文化活动形式来加深友谊。例如,首届丝绸之路博览会于2016年在敦煌举行,吸引了许多国家前来参展,可谓集各国文化之大成,陈列了来自多个沿线国家的展品,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艺术盛宴。各国民众在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感受民族差异,欣赏亚欧大陆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认识。

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又进一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和民间交流。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各种文化平台,比如,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投资文化创意园,举办文化演出,通过多种平台传播不同类型的文化,让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重放光彩,为厚重的各民族文化增添时代的亮色。与此同时,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带动文化贸易,让更多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因文化而相识,因文化而相交,因文化而相通。

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类型来看,我国对外传播最成功的文化类型无疑是通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汉语文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汉语教学,通过汉语教学的形式让外国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进而认识中国,最终爱上中国。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是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其传播效果和后续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让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喜欢学习汉语,爱上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少年都希望到我国来留学。

众所周知,文化传播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既要挖掘“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又要保护好各国的民族文化;既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又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通过开展文教合作、旅游合作、卫生健康合作、科技合作、青年合作、党政合作、智库合作等多领域的人文交流,最终实现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等高水平的民心相通。

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心心交流,才能同一律动。“一带一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世界文化只有互鉴互赏互通,才能共进共生共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试验田,一方面要让本国的文化土壤、温度、湿度等适应来自不同土壤的文化种子,另一方面要使不同文化土壤生长出的种子通过这个试验田的层层筛选,逐步与文化新土壤相互适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标,是希望各国民众在不同文化之间能够赤诚相待、真心相持、把手同行,共同把喧嚣浮躁的世界建设成静谧安详、安居乐业的宜居之所。

(作者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欧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KS13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伟:《“一带一路”故事:民心相通,共筑友谊之桥》,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