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群众不满之处作为作风整顿“风向标”,四“度”发力,以作风促实干,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以人为本,淬炼初心“纯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将自我检视常态化,自觉砥砺初心,刀刃向内进行自我剖析,祛“邪念”,正“衣冠”,将境界标准树起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厘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将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守法律、环保、安全、风险、廉洁等底线,提高拒腐防变免疫力。提振起实干担当的精气神,对于一些触及到群众民生福祉的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马上办、认真办,激情干事,不推不脱。
查短补漏,拓宽检视“广度”。“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干部工作做的不好的地方,党员干部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方面着手,结合“对照要求看一看、反思工作数一数、深入基层问一问、彻底查摆想一想、攻坚克难改一改”五步法,不避重就轻,不回避矛盾,做到真查、真找。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件法宝,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思想作风突出问题,看看自己有没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是否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服务群众联系企业不到位的现象。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机制,坚持把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贯穿思想作风整顿全过程。奔着问题调研,带着问题检视,到项目现场、工作前线、人民内部发现问题,通过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找准病灶,使调研成为联系群众、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用好巡视巡察这把“利剑”,针对近年来上级巡视巡察反馈的有关民生问题和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情况回头看,列出问题清单,进行销号管理。
着眼长远,延展整改“深度”。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把“改”字贯穿始终,坚持即查即改、立行立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群众不满意不罢休。各工作专班要直接到基层、企业、项目现场办公,点对点、面对面,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针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形成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确保一竿子插到底,问题解决到位。建立整改成果长效保持机制,针对环境整治、乡村建设、食品安全等攸关群众利益的领域,建章立制,确保问题不再反弹。强化整改结果运用,将思想作风境界的提升,落实到干事创业上,大干一百天,在攻坚冲刺的实践中锤炼过硬作风,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良好导向助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深耕细作,提升服务“温度”。“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思想作风整顿最终目的是实现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党员干部要聚焦城乡收入、生态环保、环境整治等与人民群众攸关的重点工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精准高效服务。当好企业的“店小二”,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反映的困难问题,不仅要“听得进去”更要“想得出法”,不仅要“门好进”更要“事好办”,通过建立动态跟踪推进机制,实行专人包靠责任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水、电、地、手续等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效率、上水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渠道,抓好问题化解和热线处置,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正常诉求,多听群众的意见,多看群众脸色,在生活上与群众走近,感情上与群众拉近。(作者:孙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