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机遇,唯有首先从思想上破冰,才能引领行动上的“突围”和工作中的“破局”,演绎好重庆向西、成都向东的“双城记”。
摒弃传统的区位思维,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庆、成都同属于西部内陆城市,但西部不等于落后,内陆不等于封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重庆和成都必须摒弃“区位论”“条件论”,跳出西部地区、内陆腹地的自我设限,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为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聚势赋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与分工,用好用活我国区域政策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聚集和配置能力。
克服狭隘的地域思维,抱团发展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重庆、成都同属巴蜀文化,两个城市地理相近、习俗相同,历来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双子星”。唱好“双城记”,两座城市必须克服地域思维、打破行政藩篱,强化“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衔接、政策沟通,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同时以交通基础设施共建、产业项目合作等有形载体为带动,着力打破无形的行政壁垒,分年度、分步骤制定一体化发展项目实施清单,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内容从具体项目的共同实施,向制度规则、行动纲领的共同制定深化,真正实现各种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
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改革创新激发城市内涵发展内生动力。作为未来西部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重庆和成都必须要打破惯性思维,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城市发展位势能级。城市空间布局要变革,就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以点带面、均衡发展,推动城市从“摊大饼式”拓展向“珠链式”串联转变,构建形成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城市发展动能要变革,需要注重改革创新,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只有从思想破冰、用行动破局,“双城记”才能演绎得更加精彩夺目,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全新姿态,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更大的支撑带动作用。
(作者:子吉、刘启灵,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