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乡贤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读书人,在一个地方的地位很高,大家都很尊重,遇到事情也会找乡贤出出主意。现代社会,我们提倡吸引走出乡村、关心家乡的成功人士以及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人员等争做“新乡贤”,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从实践看,“新乡贤”对农村发展作用很大,许多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引进了一大批“新乡贤”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比如,有的“新乡贤”回到家乡后,用在外面打拼的积蓄,用于投资办厂,把乡村的资源有效利用了起来,同时为村民提供了本地就业的岗位,实现务工收入与照顾家人“两不误”;有的运用自己在外面积累的人脉关系,给乡亲提供产业发展、种养殖技术、销售渠道信息牵线搭桥,很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更新迭代缓慢、一些农产品长期滞销的问题。这些例子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新乡贤”作用巨大、模式值得推广。
严把“新乡贤”进口关,坚决杜绝滥竽充数。“新乡贤”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在引进“新乡贤”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地人的感情更为浓烈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以本土外出人员为主。同时,“新乡贤”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协调邻里纠纷、化解矛盾,有的是帮带致富发展,有的是教书育人养文化,因此在“新乡贤”的确定上,要分门别类,不能笼统为之、避免大而化之。总之,只要是为村里做事的“新乡贤”,就应当受到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尊重、礼遇、善待。
人人争当“新乡贤”,乡村振兴必成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强大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通过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把人心凝聚起来,把发展致富的指望盼上去,把壮大产业的经济搞上去。同时,通过以“新乡贤”为媒介,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更好地凝聚民心,促进乡村发展。(作者:赵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