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587886306944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推进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相加或堆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方能达到更好效果。构建全口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处理好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关系,在课程实现效果上处理好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把握教学规律、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启示我们,只有符合思政、专业相长原则的要求,才能使思政教育如盐在肴、化于无形,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色以及不同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摸清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成长困惑,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并通过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方式,统筹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侧重点。思政教育元素挖掘过浅、内容单薄,起不到价值引领作用。但如果思政教育内容占用教学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可能引发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反感。

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需要每位教师既能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又能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既能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能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遵循专业建设规律、课程教学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因教学对象而异,因专业而异,因课而异,因教学环节而异,精准把握思政教育所占比例,始终围绕学生思想需求、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精准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政教育。

正确处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阐扬马克思主义信念提供了战略定力,又为各类课程在隐性层次上进行立体化育人打开了战术视野。

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两类具体表现,其中显性思政是依照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教育实际运行过程中,正面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而得出相应结果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政是相对于显性思政而言,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的对环境和情景等因素加以应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元素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方式。简单来说,显性思政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思政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

处理好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关系,需要在发挥思政课“压舱石”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做好“显”与“隐”的整合,将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透射到具体事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好“显”与“隐”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满足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引导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做好“显”与“隐”的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默契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

正确处理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价值。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个人是发展的主体。这种“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的发展”。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处理好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锤炼学生品德修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同时,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地指导,以形成正确的导向。全面发展要注重个性培养,在全面的基础上有所专长。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对文化知识、体育精神、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等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

(作者:杨龙 杨帆,成都大学)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课程思政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