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影响着东亚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其中,春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数十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深深地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也成为中华民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春节,也叫元旦、元日、岁首、新春、新年,民间习惯上叫过年或过大年,是传统文化时间上一年周而复始的转折点和开始的日子。至今大江南北的百姓更多地把春节叫过年或过大年,主要是基于“过”这一过程,因此,春节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而是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有人从小年开始计算,即过了二十三就是年(北方),也有人从腊月开始的祭礼或庆贺活动就开始计算,但不管是北方的小年(农历二十三)还是南方的小年(农历二十四),年都不是只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短短的两三天,而是从十二月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还有更长时间的一个过程。人们在这当中,既有注重家庭团圆的亲友团聚文化,也有重视回望血脉尊祖敬贤慎终追远的祭奠愐怀文化;既有注重家庭伦序走新访友的拜年习俗,也有重视卫生万象更新除旧布新的迎新纳福文化;既有注重节日饮食生活质量的美食文化,也有重视休闲娱乐娱神娱人欢乐天下的欢庆文化,所谓除尘、沐浴、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吃团圆饭、封压岁钱、守岁(看春晚)、拜年走亲友,舞龙舞狮抬阁高跷等等,各族各地是纷繁多样,各有不同,集中呈现文化精华。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传统形态,更蕴含着各族各地民众“辞旧迎新”、感恩祖先、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发展给予恩赐的丰富文化内容。因此,过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海纳百川和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延续、创新发展的标志和象征。
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所有创造的知识和成果总和,同时也是创造后来各种文化的起点和动力。中华民族多样的、历史悠久且积淀丰富的春节文化为节日文化创造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我们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好的样版。
首先,春节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包含着与其他国家节日文化的差异性和个性。独特的春节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存续,激发我们对文化发明权的自信——首先是“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人类共享的文化。
其次,春节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深度和人性的光芒。它的亲情团聚、尊祖礼贤、迎新纳福、休闲娱乐等,凝聚和提升了我们文化普适价值的自信——这是一种具有世界存续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第三,春节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民众生活、理想、价值观、伦理观、民间俗信需求的具有生命力的各种文化形态,增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的自信——它是我们文化存续和包容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春节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强,丰富的内容得到认同和弘扬,建立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自信——它是我们幸福指数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风向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小康社会,“过年好”问候语背后的“过好年”和天天如过年成为全民的一致追求。让我们在传统中跨入21世纪20年代,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文化自信,打造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绚烂色彩的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