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榜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核心提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榜样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的高度;以榜样的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立德树人的深度;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立德树人的广度。三重维度既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共同推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榜样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的高度;以榜样的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立德树人的深度;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立德树人的广度。三重维度既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共同推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 榜样教育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子全面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任重道远。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模范事迹向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立德树人离不开榜样示范作用。

以榜样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在经济转型矛盾凸显、思想领域复杂多变、不同价值取向并存的当下,高校应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手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以榜样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的高度。

“信仰至上”引领精神标杆。新时代榜样作为正能量的化身、看得见的信仰,在意识形态上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标杆引领示范作用,需借助榜样这一形象生动和易于效仿的价值载体阐释丰富内涵,传递精神实质。在立德树人的原则问题上,高校榜样教育要不折不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就新时代精神图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扣扣子”的比喻告诫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紧密结合起来,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高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有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最美效应”打造道德高地。近年来被高扬和推崇的“最美现象”持续升温并日益深入人心,从徒手接住孩子的“最美妈妈”到勇救乘客的“最美司机”,再到千里奔赴贵州山区献血救人的“最美大学生”……一次次引发人们内心渴望真善美的道德呼唤。一个个看似平凡的人物,用一桩桩极不平凡的事迹,承载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给人们带来灵魂上的洗礼。高校应推动“最美现象”从高频向常态递进,着力打造道德新高地,从而有效地促进榜样教育的审美回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高起点构筑育人“同心圆”。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面向世界、面向社会没有僵化思想的羁绊,富有个性上的独立性及思想上的开放性。依托榜样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协调一致性与多样性,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圆心”,在价值目标方面高起点构筑育人“同心圆”。一致性是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共识,榜样教育要不断向“圆心”聚力,“同心圆”越稳定,其影响辐射力就越强;多样性体现着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差异,榜样教育要不断延伸载体、扩展半径,引领大学生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榜样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立德树人的深度

“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思想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就记载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基于理想人格的榜样教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华五千年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也为榜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以榜样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透过深远历史感发掘“立德树人”的深度。

榜样为镜“读懂中国”。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榜样文化,大学生要想真正“读懂中国”,首先就要读懂中国历代榜样群体所具有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也有“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榜样是一个时代最闪亮的坐标,凝聚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榜样教育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直面多元价值和思想文化的交锋,帮助大学生在 “读懂中国”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学深悟透“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即遵循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以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传统文化注重正己修身立德,以道德楷模为观照“反求诸己”。大学生在学史、学诗、学伦理的过程中,需借助榜样的力量,以“浸润式”话语正确解码、创新编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学深悟透“以文化人”。

“知行合一”深入道德实践。“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促进道德信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榜样首先应为“知行合一”的典范,王夫之倡导行“忘言之教”,而陶行知则以“教学做合一”思想变“读的书”为“用的书”,目的都是通过“知行合一”让道德实践更透彻,提升示范价值。当前高校德育需加强榜样教育,凝心聚力推动“知行合一”,创新载体丰富形式,补好德育实践这门课。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立德树人的广度

高校要以系统化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提高认识站位、拓宽育人视野、突破思维定势,警惕“重教书轻育人”和“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高校榜样教育应立足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紧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拓展立德树人的广度。

以人为本落实“五育并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具有时代性,注重育人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以人为本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向优秀榜样看齐,既与智者为伍,也与良善同行,谋求自身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还需以榜样的力量激活青年学子深蕴内心的、具有建设性的主体觉醒,在自我价值的意念驱动下,面对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的双重自觉,主动寻求全面发展。

“师德师风”引领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全面发展以“德”为首,立德树人关键在“师”。大学教师尤其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既做“经师”更为“人师”,以全身心“在线在场”的姿态,做好新时代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蕴含了德与能、学与教、师与范的辩证关系,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越来越重要,连通课内课外,贯穿线上线下,应体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保障成效。“全员”,要求榜样教育突破主体局限,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向主体参与者转变;“全程”,要求榜样教育突破时空局限,各阶段首尾相接形成全覆盖,以零距离、零时差、零边界贯穿始终;“全方位”,要求榜样教育突破功能局限,加强系统性资源和手段的协同,切实保障育人效能,充分拓展社会职能,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光明日报》,2019年2月14日。

②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