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西部发展 > 新零售•三农 > 正文

宜宾市珙县:赢下脱贫“赌约” “熊大”变“熊大哥”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沐滩镇中山村地处偏远山区,属于纯农业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县水平。由于全村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该村党支部书记熊兴信也被村民戏称为“熊大”。面对脱贫攻坚路上难啃的“硬骨头”,熊兴信先拿自己“开刀”做试验,成功增收致富后与贫困村民“打赌”,要在“翻新”传统蚕桑产业上做大文章,让贫困村民富在产业链上。

“种植桑枝食用菌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配料,配料的时候要掌握好水分,水分尽量控制在65%左右;第二个是灭菌,灭菌一定要彻底,达到100度的时候必须保持8至10个小时......”。正值桑植食用菌装袋播种期,被村民称作“熊大”的熊兴信,把自家的桑枝食用菌大棚作为村民的产业实训基地,把有意向发展桑枝食用菌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培训相关种植管理技术,并提醒注意事项。

现场培训后,大伙儿表示收获很大,尤其是贫困村民对今后如何培育和依靠桑枝食用菌发家致富有了更大的信心。

每当提起蚕桑及其延伸产业,熊兴信就关不住话匣子:“前几年,我种庄稼、养猪、然后包过茶地,都没有赚到钱,一年下来,全家人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

几番尝试屡战屡败,毫不气馁的熊兴信把目光“盯”在了传统蚕桑产业上,特别是村里丰富的桑树资源,既可以大力养蚕卖茧,又可以在发展传统蚕桑产业的基础上,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用每年桑树上剪掉的桑枝条生产食用菌,又在桑树下面的空地套种竹荪。说干就干,熊兴信毅然将从亲友处借来的3万元钱“砸”在了桑树上,承包了20多亩桑园搞立体循环农业,在桑树下种植竹荪、木耳,用桑枝条制作桑枝食用菌,当年综合产值就达100余万元。

先行“探路”取得成功后,熊兴信致富不忘乡亲,特别是时时惦记着贫困户脱贫的事儿。他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帮助全村富才算好党员好干部。于是,在一次与贫困户的连心会上,熊兴信与在座的贫困户“打赌”,一定要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帮助贫困村民富在蚕桑产业链上。

中山村有个贫困户熊启,一没文化,二没手艺,一家人全靠自家几亩桑园为生,生活压力大。他曾想过外出务工,但家里的老人孩子让他始终放不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熊兴信得知他们家的具体情况后,积极鼓励熊启延伸蚕桑产业链条。经过熊兴信悉心指导,熊启在自家桑园套种上了竹荪,从种植到出售,熊兴信手把手传授种植方法,帮忙拓宽销路,仅仅一年的时间,熊启家就累计种植竹荪20多亩,依靠种植竹荪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熊启见人就说:“去年跟熊支书学种植竹荪,赚了20万块钱左右,我们一家5口人,年均4万元,这个比种粮食就要强多了。”

贫困户熊启在蚕桑产业链上致富的事还只是熊兴信带领中山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一个事例。2018年,熊兴信组织村上有想法也有能力的12户贫困户,无偿或者成本价为他们提供了8万多袋桑植食用菌种菌袋,并培训他们全套种植知识。

2018年8月,熊兴信开始联合村里的贫困户共同承包30亩土地,大力发展桑枝制作食用菌、桑树下长裙竹荪等延伸产业,带动全村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生产等方式获得收入,每亩地的纯收入约3万元。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熊兴信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截至目前,中山村的蚕桑种植面积从原先种植的50余亩猛增到现在的1000余亩,蚕茧年产量达2.6万公斤,发展桑枝食用菌10万余袋,竹荪100余亩,实现蚕桑及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300余万元。全村贫困户集体“告别”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熊兴信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赢得了让贫困村民在产业链上脱贫的“赌约”,“熊大”的称谓在群众中也多加了一个字,人们现在都亲热的叫他“熊大哥”。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县委组织部 文良炳)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宜宾市   珙县   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