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2)

核心提示: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繁荣期,家训教育独有千秋,家训文献卷帙浩繁。寓于家训中的官德教育以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忠孝立身、倾心报效,廉洁奉公、勤政为要为基本内涵,流风遗韵,泽被后世。

居官入仕之本:忠孝立身,倾心报效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尽孝尽忠,崇尚官德,移家风于庙堂,体现着“家国情怀”中爱家与爱国的统一性。宋代家训已把家庭教育与天下兴亡、国家盛衰、家庭荣枯紧密联系在一起,家训教育注重指向道德养成、人格塑造,强调价值引领,弘扬忠孝理念,以“家国情怀”为安身立命之所,熏染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令之感受神圣而皈依。《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孝是立德之本,也是教化之源。“孝慈,则忠。”宋代家训即把忠孝立身作为官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范质《诫儿侄八百字》诗曰:“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弟。”范仲淹《家训百字铭》首句云:“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仁宗朝宰相贾昌朝在《戒子孙》中提出为官四准则“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把忠孝教育置于家训之首。叶梦得《石林家训》指出:“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故孝必贵于忠。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陆梭山在《居家正本》中说:“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司马光则提出“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的教育思想。

宋代家训强调忠孝并重、移孝于忠。宋祁《庭戒》中有“入以事亲,出以事君”之教。三朝宰相韩琦《戒子侄诗》云:“仁睦周吾亲,忠义报吾主。”吕本中《童蒙训》说,“事君如事亲”“处官事如家事”“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家族“世禀义方,教子以忠”。彭龟年告诫其子曰:“吾仕于国,无一世勤。乃于尔身,受一世恩。是恩欲报,悲忠不可。倘忠于君,即孝于我。”《宋史》记江西新喻刘氏家族“唯知事君,内省不愧”。吴越会稽钱氏家族“家传忠孝,世袭簪缨”。河南洛阳程氏家族“家传忠孝,世受国恩”。“岳母刺字”是忠孝家教的光辉典范,文天祥在《哭母书》中说,“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与岳母教子“精忠报国”可谓一脉相通。平生留下二百多首家训诗的陆游,在其生命将尽的冬日里写下遗言《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传播最广的家训诗,鲜明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情怀,饱含了尽忠爱国的教化意蕴。

忠孝教育培育倾心报效的道德情怀,涵养忠诚为公的官德。宋代家训以“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作为训教目标,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教育为至高,培育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若忠孝不能两全时,家训往往明确教诲子孙要先国后家、先君后亲。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说:“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这充分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深知“家国一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为官从政之道:廉洁奉公,勤慎为要

南宋学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学官》中说:“官者,管也。”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也说:“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两者皆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视角作了官、民的区分。所谓“官”,既含有道德属性,也具有职业属性。官与民的区别,实质是职业分途而非身份地位的高低。权力,治国之公器。“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为官操守、从政之道要求为民谋福利,而非为己营私利。哲宗朝宰相苏颂在《训子孙诗》中云:“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

廉为政本,政从廉始。宋代家训教育子弟为官从政,以清廉为第一要务。贾昌朝根据为官经历,在家训中阐述为官从政之道“清廉为最”,认为缘此始“能守素业,使门户不辱”。范仲淹要求其侄“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胡太初《昼帘绪论》论“莅官之要曰廉与勤”。朱熹训子为官以清廉律己、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被蔡襄誉称为“四贤”之一的余靖在《从政六箴》中指出:“抱公绝私,是为率职。”只有公而忘私,方能尽职尽责;只有持正公平,方能勤政廉洁。

廉能兴邦,贪则丧国。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宋代家训注重清廉勿贪的教育,如自幼接受母训“清廉志行”教育的欧阳修,教育其子居官坚守清廉,存心尽公。苏轼的《六事廉为本赋》则曰:“事有六者(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笔者注),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他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视廉洁为从政做官的至高准则。自少便受父辈“廉直忠孝、世载令闻”教诲的陆游也告诫子孙:做官“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家颐《教子语》有“惟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利”之教。包拯说:“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他在家训中告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曾从后蜀孟昶的《颁令箴》中摘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诏告天下,训诫百官。南宋初年,高宗命黄庭坚书写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铭,告诫官员要奉公守法,严禁贪赃枉法。迄今在山东邹城市铁山公园孟子书院内,仍矗立着黄庭坚任邹县令时所书《戒石铭》碑。

勤政是为官之本,从政之道。赵鼎在《家训笔录》中提出:“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一门四宰相”的官宦世家韩亿家族尤为注重官德教育,韩亿在《与子书》中即有“服勤职业,一心公忠”之训。胡安国在家训中教育子弟为官处政“当一日勤如一日”。王迈撰有“爱民以仁、事亲以孝、临政以勤、律身以俭、听言以公、制事以断”等六箴。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把“廉、仁、公、勤”作为“为政之本领”——“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而某区区实身率之”。他举东汉东莱太守杨震“怀四知之畏”而拒不受金之典故,告诫子孙“力修冰蘖之规,各厉玉雪之操”:“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

史载真宗朝宰相王旦“以清慎训诸子”,诸子秉承家训,“亦恬于进取也”。余靖把“清、公、勤、明、和、慎”作为家训箴言,提出清廉是从政的最大操守,是为政的重要原则,强调一心为公、勤政为民。吕本中在《童蒙训》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四库馆臣为此评价:“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也。”康熙皇帝曾御书“清慎勤”三字刻石,赐内外群臣。

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还包括处事公正、民为政本等思想。如彭龟年即训诫其子为政之要是“处事以公,举职以勤,御吏以正,抚民以仁”。朱熹在《朱文公政训》中云“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告诫子孙“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提出“平民近民,为政之本”的恤民思想。刘子寰在《寿张仓》写道:“乔木端由有世臣,传家事业饱经纶”,道出了家训对传承家风、励志成才的教化作用。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提升人文情怀的珍贵文化资源,也是历经风雨沧桑、砥砺积淀而成的中华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编/刁娜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官德   家训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