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继续引领经济转型的宏观经济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很好地契合了经济转型前半程发展阶段转换、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客观现实。前面提到,伴随着经济转型进入下半程,总量失衡矛盾将超越结构性矛盾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相应地,“稳增长”将再次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题,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在继承前期成就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1.进一步发掘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要推动所有制布局梯度调整和优化,盘活经济存量。国有资本应从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有序退出,以集中更多力量加强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发展,而国有资本退出所腾挪的空间则由民间资本递补,从而实现“结果双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侧重点应从国有企业财务型并购民营企业转向国有资本引领民营资本参与战略性、基础性投资;要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要创造条件,加快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各行业发展引入更多“鲶鱼”;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投资带动出口增长;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需求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引导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鼓励颠覆式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要深入推进“农村振兴”战略,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状态;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应按照提高透明度、扩大开放性和保持竞争中性的原则,积极推动我国产业政策从基于产业分析向基于产业链分析、产业平台分析和产业生态圈分析转型,从扶持新兴产业、振兴夕阳产业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研发和支持产业平台建设转型,从层层筛选扶持对象、对优胜者“锦上添花”向提供普惠型激励和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转型,以明显提高政策效果。
3.以更大的决心和耐心,打赢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攻坚战”。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方面,鉴于房地产税改革的重大影响,应统筹考虑房产税收入、土地出让金、涉房地产其它税收收入的变化,制定、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以尽量降低房地产税改革的负面冲击:要抓紧完善政府间收入分配体制,缓解基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消除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冲动;要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责,显著减轻地方政府“稳增长”的责任,消除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无序扩张的外因;要聚焦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通过建立存量债务风险分担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化解债务风险的积极性。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要以地方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房地产业融资为重点,着眼于强化法治保障和调动相关各方行动的积极性,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而不拘泥于杠杆率的短期波动;要切实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严格依法监管,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引导企业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有效防范汇率波动风险。在防范和化解跨部门风险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要避免出现如下两种倾向:一是政府为了“稳增长”直接干预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财政风险货币化”;二是政府为了“防风险”干预银行和企业处理不良债权的活动,导致“金融风险财政化”。在处置重大财政金融风险时,要加强部门间协作与配合,把握好防控风险工作的节奏,避免因为“一哄而上”、政策叠加而出现严重的金融(信用)收缩。
4.坚持稳中求进,推动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创新。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正视经济增速再次下降的客观现实,进一步提高对增长速度下行的“容忍度”。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就业状况指标对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注意把失业率维持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以防止宏观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其次,要实行稳健积极的货币政策。要正确理解宏观审慎货币政策框架中逆周期因子的含义,坚决避免把适度积极的货币政策与人为降低信贷标准和监管标准相挂钩。要认识到衰退时期货币政策效力的局限性,更多运用结构性宽松政策工具,把适当增加货币供应同防范金融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工具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增加居民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最后保障作用。积极的财政支出,既要加强对重点工程,战略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也要以更大的财力推动养老、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更要显著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直接转移支付力度,以直接拉动消费增长。此外,还要充分发掘临时性减税政策的潜力,将短期的逆周期调节与中长期税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奠定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打造高效、透明、法治、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为此,需要抓住当前机构改革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对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事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精准扶贫等),应坚持结果导向,在坚持基本标准、基本程序和基本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赋予基层政府(执行部门)一定程度上灵活变通的自主权以提高公众满意度;对于政府监管类事务(如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风险防范等),则要坚持依法行政、合规监管,在加强“过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运行结果的“容忍度”,以赋予市场主体必要的反应调整时间和行动选择自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深刻地认识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绝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架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生产、分配、消费新格局;要约束政府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活动,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稳定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