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频截图
“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一年一度,刘德华的《恭喜发财》都要响遍大街小巷,对于年轻人和孩子们来说,收红包才是过年时最期待的活动。
汪正回忆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自己领到的压岁钱能有两千块,听起来有很多,但其实是因为那时的币值高,“拿着压岁钱,可以买到一碗加蛋花的醪糟汤”。
如今,他也会给孙子孙女每人包几百块的红包,新年的这几天,每个走完亲戚的孩子都会攒下一个“小金库”。
“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每逢过年,广东地区的红包总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对广东人邱菊来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派利是”,比起其他地区动辄上千的大面额红包,利是的金额通常不多,但数量却很多。相熟的亲友甚至不太熟的人,都可以派发,有网友评论说,广东的小朋友过年数红包,可是很考验数学能力的。
红包的分类也有讲究,邱菊说,“小孩子的红包一般有快高长大,学业进步的字样,大人的红包会有着福的字样。”在他们看来,红包的金额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意,图个好彩头让所有人都开心。
新年红包。来源:受访者供图
现在,人们都习惯了在除夕晚上展开红包大战,不过是在手机上。今年春节,最新版的微信红包还增加了拜年表情,在红包装好钱后,可以选择添加自拍或者表情包一起发出。既有压岁钱,还有亲自送来的祝福,这样的红包可谓诚意满满。
祝福信:从贺卡到直播小视频
每年过年,在发给亲朋好友的拜年信息里,都会写下什么祝福语?
早在古代,就有了用拜年贴贺年的风俗,明清时期,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有“吉祥如意”的祝辞。筱廷的《成都年景竹枝词》里记载,“背填居里面书名,三寸红单式仿京。特到人家门口帖,便言尽到拜年情。”
拜年贴历史悠久,现在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贺年卡。制作精美的挂历、写有祝福语的明信片和贺年卡,是很多人的新春记忆。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短信、电话逐渐代替了写信,新年的几天里,人们的手机总会不停地收到来自亲友的祝福。
五年前的春晚,歌手郝云的一首《群发的我不回》火遍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群发短信、微信成为了春节的专利,不管能不能见面,都要相互送上一些有趣的祝福语,甚至用五彩的表情符号拼出超长的祝福墙。
如今,随着各大视频平台的火爆,小视频和直播拜年已经成为春节流行于社交网络的一股风潮。
比如,抖音就开发出了“吃饺子、拉春联”等一系列春节主题的贴纸、特效,当人们作出拜年手势时,就会出现金元宝、灯笼、春联等春节元素。
今年春节,张峰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他说,自己就打算到时候用直播给亲人拜年,而过年的礼物,他也早早用快递寄到了家中。在视频平台上,还有更多的人拍下自己的年夜饭、家乡的过年习俗,与全国各地的人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悦。
过去,人们需要步行很久才能当面说一声“恭喜发财”,现在,打开手机,就可以与相隔千里的亲友说“拜年啦”,从福袋里的压岁钱到自带表情的红包,从早早预备车马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年初一,变化的是年味儿的载体,不变的还是满满的祝福。
在这一天,无论如何度过,享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