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强制度建设 鼓励干部干事

【摘要】坚持问题导向,突破“中梗阻”,亟需在制度层面推进相关改革措施,形成能干事想干事敢干事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更加适应改革需要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绩考评体系、建立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等。

【关键词】“中梗阻”  改革措施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蓝图,为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设定了路线图、时间表。蓝图一经确定,落实是关键要素。改革蓝图已经铺就,改革目标鼓舞人心,关键是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然而,党中央有蓝图、有决心,人民群众有向往、有企盼,但改革的“中梗阻”让科学的蓝图和坚定的决心在实施过程中被打折扣,让改革的效果和人民群众的向往和企盼之间有落差。能否突破“中梗阻”,以及改革任务能否完成、改革目标能否实现、改革成果能否为人民群众满意成为关键问题。

干部推进改革面临抓手不足、能力不够、权责不清等问题,需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

抓手不足、能力不够、权责不清是造成“中梗阻”的直接原因。“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实现改革目标,关键在人。造成“中梗阻”的原因,有制度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但根本还是人的问题。如何理解改革任务的意图和目标,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期待,这些都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智慧,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改革就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改革的难度也在于资源的重新分配异常复杂、利益坚冰的消融异常艰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推进改革的抓手不足、能力不够、权责不清,成为阻碍改革推进的“中梗阻”。突破“中梗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抓手不足、能力不够和权责不清的问题为目标,推进相关改革举措。

解决抓手不足、能力不够和权责不清问题的关键在人,重点在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具体到特定的改革任务、改革目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资源调配和利益关系,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理顺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适应改革任务、改革目标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完善抓手,以制度强化能力,以制度压实责任,以制度推进改革。

改革任务空前繁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待空前强烈。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前提下,改革措施的采取必须有主有次、有前有后、有急有缓。但是,一些能够突破“中梗阻”的制度亟待推进,以作为其他重大改革措施和改革任务贯彻落实的保障。今后,我们要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形成能干事想干事敢干事的制度体系,确保改革落地生根。

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按照统筹的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更加适应改革需要的行政管理体系。十九大报告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部分,提出了“两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各类机构设置,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两个统筹”是建立更加适应改革需要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略。突破“中梗阻”,关键是调动能够调动的资源,集中能够集中的力量,避免职能重叠、缺失现象,避免人力资源不平衡分布,理顺行政管理层次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继续推进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需要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让行政职能下移、行政重心下移、行政编制下移、行政审批权限和执法权限下移。通过统筹,实现有限的行政资源和行政人力向基层倾斜,避免“大机关、小基层”的现象,让基层有人干事、有人干实事。

按照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绩考评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这是改革任务能否惠及人民群众的关键,也是解决抓手不足问题的关键,是突破“中梗阻”的关键。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落实改革任务、开展具体工作的抓手;需要改变唯书唯上的考核方式,将对实际效果和人民满意度的评测,纳入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材料和工作实效“两张皮”现象;需要加强落实中长期规划执行力和延续性的考核力度,倡导“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反复折腾和朝令夕改,增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改革的公信力。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配资源、聚拢力量,将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注意力、关注点引导至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上,让能干事、敢干事、想干事的人获得公正的评价,从而突破“中梗阻”。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和培养体制改革,建立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管理体系。人才是开展事业的关键,是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的关键。是否善于聚拢人才、使用人才,是解决能力不够问题的关键。“中梗阻”产生的原因,本质是人的问题,突破“中梗阻”的办法,关键也是人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人才资源没有获得合理调配,人才服务和管理跟不上人才发挥实际作用的需要,人才培养跟不上人才成长的需要,从而导致合适的人才无法到合适的岗位,合适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来开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和培养体制改革,是落实十九大精神亟需推进的改革措施。在制度建构上,需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引导人才有序流动,避免人才无序竞争,将人才引导到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地方,注重人才“权责利”统一,避免人才“帽子化”“标签化”;需要推进人才服务改革,将人才工作重心从遴选、考核等管理工作转移至服务上来,为人才投入事业、开展工作扫除后顾之忧;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不唯出身、不划“杠杠”,因人施教、因事觅才,形成人才资源竞相迸发的良好态势。人才管理体系是解决“人的问题”的关键,将改革任务落实到位,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贡献智慧,也需要形成能够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的体制机制,这些都将为突破“中梗阻”完善人的要素提供保障。

按照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要求,解决不敢干事、缺乏担当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的要求,目标直指不作为现象,用制度激励的办法突出责任担当,是解决权责不清的关键,对于突破“中梗阻”意义重大。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不仅要坚持“法无规定不可为”,更要坚持“法有规定必须为”,认真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既要避免乱作为,更要防范不作为。要求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既需要在思想上强化担当意识、使命意识,也必须在制度上予以推动和保障。从制度层面推进改革,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作为、善于作为;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承担改革重任时没有顾虑,承担改革压力时没有负担,给敢于担当者鼓励、给敢于担当者吃定心丸。不作为、不敢担当,是造成改革“中梗阻”的症结,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保驾护航,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从而为突破“中梗阻”创造有利于干部作为的制度环境。

(作者为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制度建设   干事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