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何以聚才用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创新人才主要集中于知识分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的人才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最紧要的还是英才。何谓英才?就是杰出人才,主要是指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曾把“创新人才”单列一类,要求为其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和创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上,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此称之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创新人才哪里来?主要集中于知识分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他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用才之基在储才,储才之要在育才

“用才之基在储才,储才之要在育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就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基本估计:同过去相比,我们党内汇聚的各方面人才很集中、很庞大,但依然有大量人才在党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1.9亿,其中党外知识分子数量有8900多万人,占知识分子总数的75%,而党内知识分子仅占全国知识分子的四分之一。这一论断虽然是就党外人才问题讲的,但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用在如何聚才问题上也非常贴切。

用才之基在储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人才储备。但在人才储备问题上,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是队伍规模较大与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同时并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储才之要在育才。“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的根本之策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只有把培养工作做扎实了,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才能水到渠成,更多英才才能脱颖而出。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人才培养靠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上升至1.2亿人,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但是也必须看到,无论是教育的规模还是质量都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培养青年人才是人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广大青年要成为人才,就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营造信任、包容、激励的用才氛围

有了人才,就要使用。用好人才,是人才发挥作用、各尽其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任是做好人才工作特别是知识分子工作的前提。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在我国,人才问题的实质是知识分子问题,用好人才也必然体现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才问题多是和知识分子问题一起讲的,足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对知识分子的信任问题,最根本的是把知识分子当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新论断,要解决的就是对知识分子的信任问题。实践一再表明,一个政权的巩固,很大程度上要靠团结知识分子;一个政权的丢失,也往往同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全面提升,普遍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这些年来我国社会持续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能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是包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亦如此。为此就需要包容。所谓包容,概括地讲就是多看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做到容人之异、容人之短、容人之失。知识分子喜欢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这是优点,不是缺点。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优势,而不是劣势。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积极采纳。即使个别意见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三是激励。天道酬勤,人尽其能。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队伍,就要有激励的措施和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首先是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心无旁骛地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其次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明显增加,分配要体现这个变化趋势。为此就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激发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标签: 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