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

核心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展现出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展现出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  多元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作为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一个地域的精神血脉,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例如很多民间技艺能够传承下来,往往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先人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尽管时代发展迅速,很多技术已经出现了革命性的发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华,始终都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大多数传统非遗项目都有严格的程序和程式,保留了传统的仪式,这种注重规则的意识也是一种价值导向,具有教育、教化的功能,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乡村的发展都应当保持本真,不能抛弃自身的特色,应在保留原有民风特点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与现代化元素进行融合,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适合人类居住的美丽乡村,既能使居民感受到传统文明的力量,又兼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让乡村居民在青山绿水之间怡然自得,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继承,让乡村释放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价值。其中既有精忠报国的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也有见贤思齐的思想境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处处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质朴、勤俭谦恭的优良品德,也蕴含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在乡风文明的内涵中,乡愁不可少,地域文化不可少,历史记忆不可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走乡村文化复兴之路,大力进行乡村文明建设,使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之灵魂,是历史的珍贵记忆,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凝聚了各个时代思想精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通过了解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能够从中知道祖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体现着群众的思想智慧,展示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是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及思想情感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能够深深触动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因此,乡村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的“魂”,让古老乡村文明承担起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展现出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宗旨是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在这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现出一定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地区已经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了特色旅游产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可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开发,在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之间建立起平衡互动的关系。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既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喀布尔博物馆的大门上写道:“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简短的语言生动诠释了文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政治权力的变更,一个民族的兴盛与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繁荣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抹去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和稳定剂。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这些人在城市中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挑战。我们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鼓励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结合等多种方式,拓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品牌,并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实现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工程,它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作者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BSZKT—2017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16日。

③郝文忠、王红英等:《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取向研究》,《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④刘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模式》,《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振兴   乡村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