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督查有效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
(一)山东省济宁市以强力环保倒逼绿色发展
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和山东省工业中心城市,济宁市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电力、焦化、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城市,也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之一。
通过强力督查与整改,2017年以来,济宁市去除粗钢产能30万吨,核减煤炭产能1558万吨,钢材、焦炭产量下降23%、0.3%。174台燃煤机组(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取缔或改造燃煤小锅炉6006台,实施气代煤、电代煤工程62288户。2069家企业全部完成清理取缔或改造提升任务。2017年1~10月份,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1%,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获得PM2.5浓度值最低和改善幅度最大“双第一”。
得益于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由年初的2%提高到7.5%。特别是受环保倒逼因素驱动,环保领域投资增长80.2%。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7.7亿元,同比增长7%;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49亿元、增长12.3%,高于全省技改投资增长6.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4%、41.4%、34.7%,创2006年以来最高增速,制造业利润、利税增幅分别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4.1个和10.4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强化督查非但没有影响济宁市工业经济指标,反而为其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显著提升,实现了经济增长、生态改善、民生福祉的互促共赢。
(二)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治理涉气“散乱污”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人造板产业是文安县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散乱污”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7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摊点,主要分布在左各庄、滩里和大柳河3个乡镇。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启动前,文安县每天进出运送燃煤、木料、板材的重型柴油车和冒黑烟的小型机动车辆不下5万辆;每天扒皮子、粉木料、劈板材的5000多家原料企业,持续不断地向空中排放粉尘;2000多家人造板生产企业,使用上千台燃煤锅炉,每年燃煤上百万吨,其“散乱污”问题也被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并要求限期整改。
文安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彻底解决文安县人造板产业聚集区污染严重、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对其进行刮骨疗毒式治理是唯一选择。2017年4月,文安县对无序发展了30多年的人造板产业聚集区开始了全面彻底整治。此后,文安县7000多家人造板企业全部停产,进行分类整治;同时,文安县抓紧制定标准,把标准制定在前,把标杆树立在前,把“两断三清”要求讲在前,将表现好的树立为标杆,对违法企业严厉打击,坚决取缔。采取了这些措施后,文安县彻底断了“散乱污”企业等待观望、侥幸过关的念想。从2017年4月至11月,文安县5000余家扒皮厂、粉料厂、劈板厂全部取缔,1529台锅炉全部拆除,2000余家人造板企业仅剩余200余家。
经过整治,文安县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10.4吨、烟尘18420吨,全县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7年前三季度文安县空气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5.51%,综合空气质量排名由2016年的全省100名之外,提高到20名之内。同时,文安县板材行业通过关停并转、整合升级,也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文安县原有2000家胶合板厂,规模以上的仅39家,年纳税2.18亿元。整治整合后,近100家企业将达到规模以上标准,年税收贡献率是过去两倍以上,文安“散乱污”整治整出了企业高质量、产业高水平、税收高贡献。
(三)河南省新密市耐火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省新密市的耐火材料产业是具有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传统支柱产业与集聚产业,该产业在省内和全国的比重分别占到了30%和15%,其中水泥、玻璃行业用耐火材料占全国的50%,但存在污染较重、能耗较高等突出问题。
2017年,新密市组织开展了耐火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区域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PM2.5、PM10指标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郑州市前列。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在2016年小幅回落之后,2017年已开始全面回升。截至2017年9月底,新密市耐火材料产量899.5万吨,同比增长7.0%;产值601亿元,增长7.7%;增加值110亿元,增长4.9%;税收3.83亿元,增长43.3%;综合能耗下降12.5%。耐火材料产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28.1%,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16.7%。
(四)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标准件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件产业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产销量约占全国的45%。同时也面临着“散乱污”企业数量大、标准件企业单体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
永年区拿出重新“洗牌”的力度,通过在全区开展拉网式摸排,共排查出14950家“散乱污”和标准件企业。采取“先停后治”,区分情况、分类分批整治全力推进。全区5852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完成清零整治;全区9098家标准件企业,已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5094家,规范生产2096家,符合提升条件正在加快手续办理的1908家,其中1712家启动环评编制,1590家完成通过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622家;启动重组新建项目46个,已开工37家,建成后可入驻1800余家企业;引进21个高端标准件项目,总投资达230多亿元,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截至2017年10月,永年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SO2、CO、NO2分别较5月份整治之前下降21.37%、31.0%、16.7%、7.9%、38.1%、35.7%。
五、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强化督查并未影响相关六省市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工业增长结构和质量呈现逐步趋优态势,环保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效应在一些城市和行业日益凸显。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当前强化督查对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同时在后续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施治、精细治理,探索强化督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