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电信传播的未来发展演进趋势畅想

【摘要】每一项电信传播技术的发明发现,见证了一代代“未来传播”的衍生兴盛,同时又昭示与承接下一轮未来传播的开启。在媒介融合大势所趋、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电信传播从幕后走向前台,催生出比肩“电视人”“容器人”概念的“网络人”“QQ人”,是“电子传播”与“未来传播”的桥梁纽带。蓄势待发的高精密超远距离量子传播,期待着人类与外星球外星人“对话”,畅想着更为丰富精彩的“未来传播”。

【关键词】电信传播  发展演进  传播渠道  未来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3.007

全球新闻传播学理论发展至今,“5W模式”“两级传播”“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地球村”等传播概念术语,连同着施拉姆、拉斯维尔、霍夫兰、小约翰、哈贝马斯、麦克卢汉等名家,从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进程,基本上是亦步亦趋“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传播学名著,发酵孵化出全球最大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阵营。中国新闻传播学者数十年学习求索,苦苦思考,希望创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理论体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快速成长。1981年,艾尔·戈尔在美国科学与电视艺术研究院的一次讲演中,首次把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概念,引伸到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上,开拓了后来逐渐形成的构成知识经济骨干部分的互联网经济。8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和日本等国的来访客人谈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时,就注意到发展信息传播事业的重要性,由此推动我国有关部门后来制订了优先发展电信基础设施的政策法规。1996年2月,美国政府将1934年制定实施了60多年的《Telecommication Act》(即《电信法案》)升级换代为《Telecommication Law》(即《电信法》),规定由国家层面的FCC(联邦通讯委员会)统一规划推进,业务融合以公司兼并和联盟来实现,网络融合则以新技术来推广,施行典型的“对称准入”管制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三网融合”从理论探讨迈入实质性实践。2000年,时代华纳和AOL合二为一,命名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2001年1月1日开始,英国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广播电视业务。2006年,中国移动与凤凰卫视结成战略联盟,中国“三网融合”试水。2014年5月,AT&T以485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卫星电视服务供应商。2014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2016年11月,AT&T宣布斥资854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公司。①

2017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2017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将以往专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纳入全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一道持续提升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完善了“三网融合”组织机制,打通了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极大提升了电信传播在铸造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2017年8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主导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一年之际,我国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这项世界上最先进的星地量子密钥实验,号称“量子世界的时空穿越”的量子隐形传态,比过往传统技术传输效率提升万亿亿倍。“墨子号”量子卫星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量子通讯技术的飞跃,为跨越星际超远距离“光速度”量子传播奠定了基础。

以互联网传播为主导的新时期电信传播,以及可以预见的超强动能量子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进程阶梯,重构了大众传播理论学科体系,未来传播的壮丽长卷依稀可辨。重新审视电信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理论地位与实践价值,解码和预期量子传播的精彩空间,畅想和勾画未来传播的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传播形式、传播受众、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构筑中国特色电信传播与未来传播并行交融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既是全球新闻传播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新传播工作者打破传统苑囿急起直追的奋斗抉择,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从原始传播到未来传播

在国内外大部分传播学教科书中,人类传播活动的进程往往是沿着“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出版→电子传播”的基本路径。应该指出的是,“原始传播”即是在人类依靠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及借助山水烽火等时态生物传递交换信息,不仅有着非常久远的重要生物进化意义,而且至今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是人类传播活动进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

各类著论纷纷以“电子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最后的“终结者”,囊括了以互联网传播(移动互联网传播)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传播,而将不断涌现并且日益显著的“未来传播”排斥在外,显然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背景下传播活动的发展进步不相符合。研究认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完整进程应该是“原始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出版→电子传播→未来传播”。为了突出电信传播在人类传播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可以在“电子传播”和“未来传播”中间嵌入“电信传播”(见图1)。

原始传播的“回归”。“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哲理深邃的格言,同样适合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现在,人类早已走出了“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现代科技武装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原始传播不仅没有因为电子传播的既有强势和各类新媒体的“兴风作浪”悄然隐退,反而依然在传播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正在各种电信传播过程中“科技与艺术联手回归”,发挥着语言文字音视频等无以替代的作用,是“原生态传播”+“礼仪传播”+“创造性传播”的立体展现。

原始传播是“原生态传播”。远古时代的原始传播是生物进化衍进的一分子,没有任何雕饰粉砌,甚至没有任何的静思深想,完完全全切切实实就是随机即兴随心的“瞬间操作”,即“原生态传播”。最早期的原始传播更多时候是别无它法的“眉目传情”“义愤填膺”“怒发冲冠”,后期的原始传播结合采用了人类文明的劳动成果,如结绳、图画、雕刻、图画、标识、烽烟、木铎等原始态器具,传播方式已经更为丰富,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烽火连体”“旌鼓相闻”,传情达意性能更高更久远。

原始传播是“礼仪传播”。电信传播视域下回归的原始传播,具备着更多现时代人类文明的礼仪色彩。表情、衣着、配饰、发型乃至接送车辆等,都属于大数据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背景下原始传播的范畴。这些礼仪色彩鲜明的原始传播,每一个元素无不透露着心情心境和场景需求,赋予了特定的礼节仪式传播寓意。美国总统特朗普夫人穿高跟鞋视察灾区,演艺明星穿透视装出席肃穆场合,政府官员在会场耳语打盹玩手机,均遭致普遍诟病,被视为失败的“原始传播”。这类电信传播素养欠缺、不懂得“原始礼仪传播”之人,或政途暗淡,或星光不再,或众叛亲离。

原始传播是“创造性传播”。当萌萌的表情包、红艳艳的玫瑰花出现在网站、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当迷宫般网络伊甸园簇拥着华服霓裳新人奏响婚礼进行曲,这种“科技+艺术”的创造性传播因子,既是“原始传播”的时空穿越,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回归,又是现代科技的神奇再造,是广大民众自我本真的艺术释放,信手拈来,即时宣泄,尤为符合现代新兴人类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心理需求,其创造价值和传播效果远远超过了老祖宗时期的“原创”范本。

电信传播的“崛起”。电信传播的“崛起”,源于全球范围内“三网融合”的旷世推进,得益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应用。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的互联互通,沃达丰公司在1992年通过手机载体发出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互联网传播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等电信传播日渐兴盛。网站传播、电子邮件传播、博客微博传播、QQ传播和微信传播等新型电信传播,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方式,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而且开始弥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在某一特定时刻、某一特定地域无法覆盖或无法到达的短板。短信传播和微信传播的“大众传播”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在应急事件和危机传播中占据了传统大众传播无以取代的位置,其受众人群数量、信息到达率、目标准确率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足以与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传播效能分庭抗礼,甚至已然超过了传统大众传播方式。②

中国致力于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各级政府网站率先垂范,第一时间融入互联网洪流快速发展壮大,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企业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追求以“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行不悖”为宗旨的商业门户网络文化以及以“挖掘老字号价值、缔造中国企业品牌文化”为要义的企业网络文化,媒体网站以及APP新闻客户端惠及千家万户,积极谋求“把关人文化”“绿色文化”和“名人文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③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从1848年全球首家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在巴黎与布鲁塞尔间使用电报传送信息,到1877年第一份由电话传收的新闻电讯稿被送达波士顿《世界报》,一直到后来各大通讯社、报纸杂志社和广播电视台纷纷使用传真机作为异地的文字传输工具,电报、电话、传真等电信通讯在信息传输中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早期的电信传播,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获取远距离信息的重要通道,是抢占第一落点和独家新闻不可或缺的技术装备,是实施现场报道、即时报道的首选武器。大众传播机构的品牌形象以及新闻采编范围与传输效率,很大程度与机构内拥有电信设施的数量多寡、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以及采编人员是否及时、准确和有效地使用有着直接关系。

电信传播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地充当着大众传播的辅助工具。从电报到电话到传真,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单纯的语音通话到语音文字图片动画等无所不能,从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到步入寻常百姓家,从人对人、点对点传播发展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以及多点群动、跨地域的全球联动等,电信传播逐渐从幕后步入前台。现在的电信传播,已然是新传播技术的集中展示,是各种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骨干,是未来传播承上启下的枢纽通道。

从“沙发土豆”到“键盘虾米”

在传播学理论体系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两级传播”“魔弹论”“电视人”和“容器人”等学术名词贯穿书林文海。在电信传播时代,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依旧存在,“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传播术语有了更精辟的注解,新媒体的经济功能较之传统大众媒体有过之无不及,传播生态发生着乾坤颠倒惊世骇俗的变化,新一代“网络人”正在庞大起来,“QQ人”“微信人”现象值得传播学者和社会学者好好使用未来学视角,与大众传播时代滋生的“电视人”“容器人”加以比较分析,提炼总结新媒体浸润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说“电视人”是典型的“沙发土豆”,那么“网络人”则是鲜蹦活跳的“键盘虾米”,“QQ人”无疑是行踪飘忽的“蛐蛐幻影”。

“电视人”和“容器人”是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衍生物,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电视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容器人”是指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类,孤立的、封闭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容器人”希望与他人接触,但只是停留在容器外壁的蜻蜓点水,而不愿意深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电视人”收看电视往往是在背靠沙发或倚靠床头,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吃着土豆片,眼睛跟着电视节目转,跟着荧屏的狭小画面摇头晃脑沉湎其中,像一枚土豆在沙发中晃来晃去,“沙发土豆”形象描述了孤独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视人”“容器人”,逐渐养成了静闭、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漠视社会发展变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笔者多年从事电信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借鉴大众传播学时代独有的“电视人”“容器人”等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人”“短信人”和“微信人”等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社会影响等展开全面立体的剖析,深入探索“网络游戏痴虫”“QQ痴虫”和“短信痴虫”的文化属性、地域分布和人群特点。笔者形象地将“网络人”和“QQ人”描述成“键盘虾米”和“蛐蛐幻影”,受到大多数人认同。

键盘虾米。键盘虾米描述了沉湎于互联网生态的那部分人,“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盯着大荧屏”,佝偻着身躯,像极了弓背的虾米,两手伸出的十根手指,如同虾须不断触碰敲打着键盘,活脱脱一幅“键盘虾米”写生画面,与“沙发土豆”遥相呼应。④

上世纪70到80年代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和中野收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指过度沉迷于电视媒介所营造的媒介环境中而与现实世界隔绝的社会病理心态——媒介依存症。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依存症候群,即是“网络人”,这是由互联网所营造的独特“拟态环境”所成就的。

“网络人”与“电视人”和“容器人”有一定的共性,都对当前的媒介形式存在很强的依赖感,特指产生和存在于网络社会,将网络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网络具有特别的依赖性,且精神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民群体,表现出网络成瘾、双重身份、人际关系障碍、性格异化、迷失自我、道德失范。

蛐蛐幻影。“蛐蛐一响,魑魅魍魉”。互联网技术伴生的QQ微信传播,演变出“蛐蛐幻影”——QQ人微信人。准确的说,QQ人微信人亦是网络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蛐蛐作响的神幻莫测小企鹅身后,在标刻着个人风格的真幻画面后面,颠倒着昼夜黑白善良邪恶,演绎着人间天堂喜怒哀乐,潜伏着谎言欺诈惊魂掠魄,变幻着男女老幼人鬼仙兽。

QQ传播微信传播是凝聚中国人智慧的创举,是中国人在互联网领域的一大创新,是电信传播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手段。在“网络人”“微博人”和“短信人”之后,与“电视人”“容器人”有着高度关联度的“QQ人”“微信人”等新新人类,因为QQ传播、微信传播的高度发达而为人们瞩目。

“QQ人”“微信人”指的是深深陷入到QQ和微信世界里面不能自拔的极端人群,他们离不开这种即时传播工具,时刻不停地发布与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时刻不停地关注着QQ群微信群的各种反应。QQ微信使人产生心理依赖和精神麻木,“QQ人”“微信人”拒绝客观事实,很难把信仰投入到既有的社会价值信念中,追求与他人的差异,越来越关注自我,在自我的感觉中寻找价值,活在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志的虚拟世界。

QQ人经常无意识地在脑子里听到一种短促的咳嗽声便激动不已,即使走在大街上,只要听见“蛐蛐”叫声,QQ人会不自觉地四处搜寻那围着红围巾的胖企鹅。“QQ人”“微信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神世界已经为虚拟社会所左右所控制,QQ和微信已经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割舍的一种习惯。QQ群微信朋友圈的留言转发的帖子就是至理名言,以至于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波及到整个人生态度和生活轨迹。

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播变迁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从“电视人”“容器人”发展变迁到“网络人”“微博人”“短信人”“QQ人”,电信传播时代与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时空”。“网络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关系和网络交往,夜以继日呆在电脑荧幕和手机屏幕前面,像一只大虾般弓着身躯,两眼直勾勾盯着屏幕,十个虾须跟着场景的变换忙不停休敲击着键盘,一呆就是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小时。“网络人”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情绪会随着网络游戏等场景而起落,是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体,即将自己封闭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马由缰,自由无度。

“网络人”模仿性强,不负责任,不择手段,不考虑后果(网络犯罪手法超乎想象)。“网络人”常常空虚、孤僻,只要离开网络世界,就觉得全身心一片空白。“网络人”往往漠视社会,对各种人和事漠不关心。我国的多处网吧发生凶杀案件时,当事网吧的“键盘虾米”熟视无睹,令人寒心。玩手机导致亲情离散孩儿走失丧生沟壑场景频频曝光,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很大比例来源于“手机控”。2016年,浙江全省因交通事故死亡4187人,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造成事故的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82%,其中开车使用手机、分心驾驶等影响安全行为共导致交通事故死亡1855人,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44.3%。欧美学术机构研究数据认为,开车打电话导致事故的风险,比通常情况下要高出4倍,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酒后驾驶,甚至在结束通话后的10分钟风险仍然很高。2015年,福特汽车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开车过程中,59%的中国车主会看微信,31%的人玩自拍,36%的人会刷微博。⑤

未来传播无限畅想

新闻传播学从来都是回溯总结过去、纵览分析现在、放眼展望未来的综合性学科,鉴于很长时间以来更多学者中将更多时间精力倾注于“过去”和“现在”,未来传播的先行者捷足先登已经创造出的成果弥足珍贵,麦克卢汉、尼葛洛庞帝、戴维·莫利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先知先觉”,成为当之无愧的未来传播领军人物。

加拿大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以敢为人先异想天开著称于世,有“电子传播时代的预言家”“IT时代的先知圣人”之称。麦克卢汉痴人说梦似的著论具有丰富的向心力,观点引证新奇夺目并且带有格言性,显示出跨学科界限和综合折衷发现的能力。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传播媒介的产生来源于身体受到超出自身应付的强烈刺激而产生的保护自己的需求,而媒介的产生“延伸”了人的功能之后往往会对人类肌体形成新的压力,带来更新的媒介。麦克卢汉许多异乎寻常的论点,媒介即信息、冷热媒介和地球村等新奇概念,常常是令人怀疑和无法验证的。在卫星电视还没有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还没有联通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指出“人类信息鸡犬相闻犹如在一个巨大的地球村落”的“地球村”理论,消除了全人类地域界限和文化差异,开创了人类大家庭的永恒和谐与和平,石破天惊地炸开了人们对未来无限遐想的天际线。麦克卢汉传播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激起人们研究各种传媒特点和职能的兴趣,使人们对媒介本身的认识和研究面目为之一新”。⑥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尼葛洛庞帝是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预言家和见证者,其一手创办的媒体实验室已成为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新思想和新技术的策源地。尼葛洛庞帝早在上世纪90年代所著的《数字化生存》,被视为20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通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数字化生存》中预言的互联网未来,如今大多已成现实。声名鹊起的尼葛洛庞帝是计算机和传播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师,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

1976年,尼葛洛庞帝计划研究“空间数据管理系统”,构想把电脑变成一个“记忆的办公室”,为现在和未来新技术与新传播的有机融合昭示出美好愿景。按照尼葛洛庞帝的勾画,办公室不需要电脑电视屏幕,也无需键盘鼠标,人们只需要挥舞手臂就可以肆意驰骋于办公空间,办公室的任意墙面桌面,就是宽阔无垠的巨大屏幕。

尼葛洛庞帝的“记忆的办公室”概念,与当代英国“文化研究”领域重要代表学者戴维·莫利2000年提出的理想“媒介新秩序”一脉相承。戴维·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研究议题多涉及媒介消费、新传播科技、文化理论与全球化以及文化地理学。戴维·莫利“媒介新秩序”,是无障碍的报纸杂志、无疆界的广播电视、无拘无束的互联网络,基本上诠释了当下和将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基本脉动。

严格地说,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发明发现,都是指向未来,都是未来传播的开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网站传播、QQ传播、微信传播等的兴起,让电信传播不断导演着未来传播的故事。电信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演进,量子传播的盛大启幕,是当下和将来“未来传播”的主旋律。研究认为,未来传播是新闻传播当下传播体系和将来发展走向的标示,是新型传播载体、新型传播形式、新型传播内容、新型传播主体和新型传播效果的裂变组合与创造。

从传播的进程考察,电信传播介乎于电子传播与未来传播之间,使用着大量的电子传输管道,存在着大量的电子传输活动,但一些崭新的传播现象已经与电子传播大相径庭。未来传播与科技创新如影随形,在电信传播不同的技术支撑时代,每一“G时期”都会存在不同的传播样态,“下一G时期”的电信传播,即是“前一G时期”的未来传播。以未来传播视野考察电信传播,传播主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互动性增强,传播通道更为畅达宽广,传播速度可以实现随心所欲,传播内容可以在多条通路多个终端多重应用,表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模样。

未来传播边界模糊,更需要具有“无界限无疆域无阻隔”的边界模糊思维意识,需要以未来视界未来视域考量与处理未来传播道路上的系列问题。在未来传播时代,“意见领袖”瞬间就会变成“沉默的螺旋”,传媒大咖冷不丁就是完全不起眼的“路边阿三”,国家元首与平民百姓的交流与合作稀疏平常,“世界是平的”随时可以找到注脚。

考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扩张的实际情况,正视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长期落后于欧美国家只能亦步亦趋的窘境,反思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育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需求的明显差距,有必要站在时代前沿高端,立足电信传播基础时论研究,构筑中国特色未来传播理论,这可能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理想路径。⑦

随着5G技术的试用推广,“未来传播产业”可望在“未来广告”率先取得突破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未来广告指的是现在还没有出现但可以预知的广告形态,比如说量子传播广告、长途客车直播电视广告、高铁直播电视广告和民航飞机电视直播广告。鉴于这类广告还需要技术突破,理想到现实还需要时间,所以叫“未来广告”。

中国高铁在“外国人”眼里是“新四大发明”之一,“复兴号”动车组已经实现了WIFI全覆盖,在车厢里同步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体育赛事直播文艺晚会直播指日可待,高铁电视直播的实现,酝酿着巨量广告产业。同时,高铁沿线的山体广告、高楼广告,资源丰富,操作简单,受众人群高端,到达率高,传播效果好,同样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广告蓝海”。

民航沿线广告同样是未来传播想象力的辐射产物,传播效果具有与高铁广告相似的效应。只要在民航飞机舱舷下方安装高倍像素摄像仪,链接到机舱液晶大屏幕,乘客即可饱览沿途风光。与此同时,航程途中的高楼广告、山体广告、企业标志性建筑物广告乃至夜间城市形象广告尽收眼底。旅客得到了极大放松,民航凭空多了广告收益,何乐而不为?当然,值得期待的民航客机卫星火箭等“星空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相关“未来产业”一样精彩。

上述几种“未来直播广告”和“未来直播产业”,也对高铁驾驶员和民航卫星火箭操控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目不斜视,不为旖旎风光美色所动,始终紧紧把握“方向盘”。

当下,全世界包括欧美传统传播学发达国家的电信传播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很多大学专门创立了“电信传播学院”,但目前可以找到的该领域著论还停留在简单的资料累加,没有出现具有完善理论体系的学术成果。以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湖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等院校,洞悉中国“三网融合”良好契机,对接中国建设新兴主流媒体的发展战略,专门创立了电信传播研究院,开设了电信传播全校选修课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连续多年组织召开高端论坛,撰写出版了一批受到学界业界关注认同的学术著作论文,涌现出一批学界和业界融通的复合型前瞻性学者。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电信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导入“未来学”概念,我国的电信传播理论建树有望再上新台阶,在新时期世界新闻传播理论建设征程中异军突起,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BXW036)

注释

1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电视研究》,2009年第10期。

2曾静平:《电信传播的研究路径与理论构架》,《现代传播》,2010年第10期。

3曾静平:《论中国网络文化分级分类研究》,《现代传播》,2010第3期。

4参见曾静平等编著:《网络文化概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年第1版。

5万笑影:《省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亲自上路查这事》,2017年8月9日,浙江在线。

6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第753页。

7曾静平、王若斯:《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之融合学科研究——以电信传播学科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责 编/马冰莹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lecommunications

Zeng Jingping

Abstract: Th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have witnessed the creation and prosperity of generations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and also heralded the opening of the next round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n-going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on vehicles and the sweeping Internet industry, telecommunications have stepped on stage from behind the scene, giving rise to "Internet people" and "QQ people" that are comparable to the concepts of "television people" and "container people" and serving as the bridge connecting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communication." The high-precision ultra distant quantum communication is ready and it is expected to hold a "dialogue" between humans and aliens, and enable people to have a wonderful imagination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Keywords: Tele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uture communication

曾静平,湖南工业大学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政府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未来传播》杂志主编,中国电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和互联网络。主要著作有《中国动画节目市场报告》《中国电视购物发展报告》等。

[责任编辑:马冰莹]
标签: 趋势   传播   电信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