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构建与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点,是不同时期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育改革进入深水期,课堂教学改革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陈国荣校长带领教师团队,通过“思维课堂”实践研究,对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该项研究的创新在于揭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构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界定了思维课堂的内涵。思维课堂是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的课堂。其中,课标是培养学生思维结构的依据,教材是养成学生思维过程的载体,教师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向导,学生是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个体,是发展自身思维品质的主体。思维课堂正是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基于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强调重拟课堂教学的目标,并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定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确立了学习与思维发展观。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基本原理作为思维型课堂教学进程设计的依据。基于实践探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维发展方面,育新学校的校领导和老师们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

首先,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学习的本质是提升认知思维水平和能力,学生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引起的发展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对学习者来讲,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基础。再次,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思维结构的顶点或最高形式,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这不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最后,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智力或思维能力的高低,但智力、思维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离了学习和训练,人的智力、思维缺少形成的“中介”,是无法得到发展的。

形成了思维课堂的实施途径。主要是,“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的教学设计理念,“创境启思—自探静思—合作辨思—训练反思—回归拓思”的教学设计环节,生活、体验、理解、探究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基于实践探讨,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他们关注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和基本的学科活动经验;精心选择与设计回归生活场景,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理解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既秉持日常教学“有序”“有效”和“有用”的要求,更强调“有趣”和“有情”,从而构成独特的实践体系,实现对学校教学实践的指导。

思维课堂的生成,明确了教学活动整体和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途径,打破知识和权威垄断课堂的局面,实现对传统教学文化的超越。

研究方法的特色。一是理念的指引,这是思维型课堂教学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阶段性,从2012至2016五年间,经历了准备探索阶段、建构形成阶段、实践深化阶段和应用推广阶段,作为研究过程展开。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直面现实、深入现实又超越现实。

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行为过程,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不断地认识和理解。尽管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思考提炼和升华,但从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看,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希望他们不忘初心,也期待学校项目研究不断有新的突破!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盟盟]
标签: 课堂教学   思维   发展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