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办实事、解民忧 > 正文

许正中:创新社会扶贫模式,全面提升减贫能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许正中

2014年以来,株洲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9.67万贫困人口脱贫,4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19%下降到2016年底的3.18%;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66个,贫困户5.42万户,贫困人口18.4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2017年所辖贫困县“摘帽”,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市有望实现整体脱贫,这比中央的要求还提前了三年,成为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先行军。

一、“精准真细全”全面发力,效果显著

株洲市的扶贫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字:“精、准、真、细、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 扶贫政策落实力求“精”

株洲市扶贫工作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中央扶贫政策的精准把握,精准了解老百姓的核心需求,既有方法又有策略。第一,方法精。比如茶陵县万樟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的刘祖治,过贷款给贫困户,获得政府贴息的同时,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进驻,使农户获得股期分权分红,这种方法很精道,人对人,点对点,把大部分农户带上了致富路;第二,政策精细。株洲市、县、乡、村都有统一的政策文件,内容详实精细,包括地方义工联盟的档案记录信息,都能够做到全面精细,有助于扶贫政策的最终落地执行。

(二)减贫措施发力力求“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不缺少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缺的是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株洲扶贫在遵循中央项目扶贫、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金融扶贫四个政策时,结合当地实际,创新细化措施,建设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强化工作落实,实现了帮扶资源与帮扶需求的准确有效对接。把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担心”转变为“担当”,“被动”转变为“主动”。充分让劳动者知道凭劳动才能致富。摸索出了脱贫攻坚“五问工作法”前段你为脱贫攻坚做了什么?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取得了什么工作成效?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后段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做?

(二) 扶贫过程和结果保证“真”。

株洲的扶贫工作都体现出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确保贫困户身份真实、需求信息真实、爱心对接真实。探索建立“七要素”、“三不发布”、“三签字”信息发布和“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七要素”,就是信息发布必须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基本情况、需求的理由、佐证材料、银行账户、联系电话”;“三不发布”,就是“已稳定脱贫的贫困户需求信息不发布、贫困户自身能解决的需求不发布、‘两不愁、三保障’之外的需求不发布”;“三签字”,就是明确要求对贫困户需求资金超过一万元,必须由村级管理员、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帮扶干部三人核实并签字。“公开透明”,就是规范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程序,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公开物资发放、资金使用等事项,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扶贫工作管理力求细

株洲市率先统一制定基础档案管理模板和阵地建设标准样板。五县(市)按照统一模板,全面核对基础数据,规范基础台账,完善“一户一档”,建设“两室两站一点”(脱贫攻坚作战室、驻村帮扶工作室、扶贫工作站、金融扶贫服务站和中国社会扶贫网信息服务点),档案工作做得细,工作落实完成得细。茶陵县义工联合会是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筹建的爱心群体,已先后在爱心助学、敬老助残、医疗服务等扶贫帮困领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000余次,总服务时长超10万个小时。这些数字都意味着一次次点对点、面对面的细心精心工作,同时更意味着他们对扶贫工作的细致划分和有效施行。

(五)扶贫资源的动员力求全

株洲市的扶贫工作部门动员得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扶贫方法全。株洲市每一个地方根据地方特色推行产业扶贫,扶贫产业链发展得很全面。株洲市全域的扶贫工作呈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全覆盖 全层次 全方法的扶贫工作方针。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动现代治理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1”为党建引领,“6”为脱贫攻坚、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和民政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均进入网格化进行管理。

二、社会化扶贫彰显特色

社会扶贫能最大可能引导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破解了“部分发动易、全面发动难,一时发动易、长期发动难”的难题,为此,株洲市成立了“株洲社会扶贫联盟”,通过发挥联盟会员单位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带动全社会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同投身社会扶贫之中,形成了联盟先动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开展“四百”行动。即“百企帮百村、百村建百社、百员联百村、百社扶万户”。“百企帮百村”。动员1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扶100个贫困村。目前,共有120家龙头企业参与帮扶了308个村,其中166个贫困村全覆盖。茶陵虎源生态园林公司联点帮扶了15个贫困村和5个200人以上非贫困村。“百村建百社”。按照种植业、养殖业等分类建社,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家以上扶贫专业合作社。全市166个贫困已建立172个合作社。“百员联百村”。组织100名农业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包扶100个有种养基础的贫困村结对帮扶,做到每个贫困村、每个扶贫专业合作社都有1名以上农业技术骨干。全市已派出120个种植业、养殖业中高级技术员联点帮扶166个贫困村。“百社扶万户”。动员、组织扶贫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向贫困户大力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扶贫专业合作社带动1万余户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全市形成了社会联盟会员单位先动,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扶贫的良好局面。社会募捐打消了村级管理员需求难以得到对接的顾虑,村级管理员的积极性得到带动。浓烈的社会扶贫氛围使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市委、市政府发布参与社会扶贫的倡议后,第一笔捐款来自一位70多岁的退休职工。湖南农商行2400多名干部职工全体加入社会扶贫的洪流,捐款达102.2万元。全市有12万多人注册社会爱心人士。形成政策撬动,产业带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爱心驱动的新局面。

三、深化扶贫工作需要思考的几大问题

(一)扶贫工作中,政府应做什么。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要重视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主要起兜底的作用,社会是活跃资源的作用。首先,市场形成后,政府应建立普遍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老百姓从中有获得感。目前,社会面临农业全面过剩,那么面对过剩的粮食资源,应如何处理,迫切需要政府的介入;其次,引导职业融合。农民应发展为职业农民,职业化农民直接入职公司企业,实现双方共赢效益,这也是一种新型的长期扶贫方法;再次,扶贫方式可持续,应维护公正公平。公开促公正,公正促公平。实现帮扶和农户两者的利益共赢才能真正促进扶贫工作的长期推行,呈现一个公正公平的扶贫发展局面。因此,政府必须明确区分市场和社会的界线,提供的普遍服务要具体到扶贫的三个面上:企业的产业融合式扶贫层面、信息普遍服务层面,人的普遍服务层面。

(二)三元互动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元为土地、人口、产业,若土地流转,要从荒山流转,宅基地流转,承包地流转入手,在城市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提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技能水平;在城市建设“转移就业”基地,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通过建立培训园、创业园、安居园,才能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最后达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现今的社会治理,理想的发展机制应为融产业、融城镇、融治理,应摒弃过去的静态控制,发展为动态的经济性发展,变化发展的应对机制才能真正匹配扶贫发展的长期工作落实,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三)拉长加粗产业链,产业融合式扶贫。要看到扶贫工作中潜在的多重关系并厘清关系,比如要以发展的眼光处理脱贫指标和幸福指数关系、脱贫任务和脱贫责任的关系、干部的压力和老百姓的动力的关系。

(四)减贫致富的立足点在于培育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建设表现在五个方面:产业结构经营能力、利益结构经营能力、区域结构竞争能力、人力结构竞争能力、政策结构竞争能力。扶贫工作要以前瞻性的发展目光,结合地方特点,以长期发展为宗旨,调整发展结构,推动彻底告别贫困状态。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