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仍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余次到全国各地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冒着风雪、翻山越岭体察民情,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从云贵川到东北三省,从青藏高原到陕甘宁、井冈山革命老区,从提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发出脱贫‘总攻令’,再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脚步遍布各地,扶贫思路清晰可辨。人民论坛人民智库认真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希望从中找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脱贫”药方。
2012年12月河北: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4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2013年2月甘肃: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酒泉、定西、临夏等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定西、临夏等地古来就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现在依然是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2013年11月湖南: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长沙等地考察。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表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2013年12月北京: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切忌空喊口号,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014年1月内蒙古: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调研考察。在兴安盟阿尔山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14年2月北京:实施精准扶贫,增强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有关报告上的批示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贫,增强内生动力。要加强监管,杜绝截留、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真正把资金用到扶贫对象上,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2014年3月北京“两会”: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并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上下功夫,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4年4月新疆: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和增加团结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特别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4年9月北京: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十一个在民族地区。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贫困民族地区群众更期盼的是雪中送炭。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
2015年1月云南:实施精准扶贫,不要撒胡椒面,更不能搞面子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瞄准度,不要大而化之、撒胡椒面,更不能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面子工程。
2015年2月陕西: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铜川等地调研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2015年3月北京“两会”: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立下军令状,好干部要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
2015年6月贵州:提出“六个精准”理念和检验工作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10月北京: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