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比较研究 > 正文

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之治有何奥妙(2)

思享者:在中国具有的诸多治理优势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中最根本的保证。那么,与西方国家的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不同体现在哪?

唐亚林:作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通过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的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作用。而西方国家政党则是从国家政治中分化出的利益团体逐渐演变而来,主要起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连接作用。

角色不同。西方国家政党通常是社会多元体系中的一元,其基本角色是充当部分民众与政治团体的代表机构和表达工具,主要功能是代表功能和表达功能。而中国共产党则始终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具备西方国家政党所具有的代表和表达两大常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所独具的整合、分配和引领三大功能。

地位不同。西方国家政党的基层组织不选举时就隐没在社会之中,高层组织则内嵌于国家议会政治之中,其基本地位由在朝与在野决定,并通过平衡与牵制的方式展现两党政治或多党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强大组织体系、精干干部队伍体系、严密党内法规体系以及高度纪律性,使其居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使命不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通过使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方式,实现政党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发展目标有机衔接和融合。而西方国家政党的使命则比较简单,要么作为在野时的反对党而存在,要么作为上台后的执政党而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其使命不断变化,且具有明显的政党利益。

责任不同。中国共产党所致力实现的政治目标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和平发展。其责任包括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并体现为一以贯之的担当精神。而西方国家政党在朝时,其责任就是努力实现竞选时所承诺的政策,在野时其责任则主要转变为制衡,且这种责任经常变化,缺乏基本的连贯性。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体制,使其能够最广泛地凝聚广大党员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转化为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形成西方国家政治形态难以企及的决策与执行高效互动模式。这也是当今中国日渐成熟的制度体系所内含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高效的组织执行能力、有效的组织问责能力,将科学战略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思享者:中国治理为中国带来发展红利,而中国亮眼的治理成绩,也使世界对中国寄予更多期待。中国应如何回应这种期待?

孙来斌:在冷静审视中保持战略定力。现在国际上流行着一些说法,认为美国将要从“世界领导席”上退出,如果中国不填补“权力真空”,世界将陷入没有领导者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如果中国发展挑战美国领导地位,又将与美国发生冲突,世界将陷入新老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对此,我们要冷静审视、理性对待,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受其左右。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与本国实力相当的作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制度设计。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应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着力完善制度设计。例如,针对资源环境这个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针对粗放发展这个影响中国发展质量的“惯性病”,针对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必须增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推动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发展起来的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公共产品,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G20杭州峰会召开时,南非内阁前特别顾问戴维德•蒙亚耶告诉中国记者,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关于互利共赢的讲话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中国贡献充满了期待。《斐济太阳报》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时说,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倡议者是中国,但受益的是整个国际社会。这些说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中国也将砥砺前行,为世界贡献更多智慧。

贾晋京:当今世界传统经济全球化道路正面临危机。虽然总体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对比正在发生转变,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危机前的超过六成降到五成以下,然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贫穷,甚至陷入战乱或新的经济困境。这些状况与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不无关联。近年来新增的地缘冲突热点,总是不乏西方挑起或参与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起大落,也往往是由于自身经济体系不独立、过度依赖西方而受到西方经济波动影响所致。这些情况说明,以西方为中心的格局,很难再为世界提供繁荣稳定,反而成为不安全、不稳定的根源。

如何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如何弥合贫富差距鸿沟,使发展更加普惠平衡?这是今天摆在全人类面前的课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正在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使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开始对接;2016年G20杭州峰会,让中国方案亮相世界;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倡议吸引世界。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不断上升,中国治理正成为全球治理中十分重要和具有创造性的因素。

唐亚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今天,旧有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世界快速变化的步伐。而人类迫切希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始终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动力所在。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合作共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所致力推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一个尊重主权平等、共商全球事务、共享发展成果的合作共赢式全球治理方案。这一主张认为,各个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各国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各类国际组织体系中,各国平等参与决策。对于各类国际事务的分歧,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轻率地使用武力和战争的方式威胁他国安全以及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各个国家、地区、组织和各国人民共享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不因大国地位而心生傲慢,不因国家弱小而备受冷落乃至歧视,倡导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以共荣取代分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何民捷 曹 平)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