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巴西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核心提示: 在现代化进程中,巴西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模式低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等原因,使前期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导致巴西经济增长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突破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系列根本性桎梏,选择适合自己的良性现代化发展道路。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巴西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模式低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等原因,使前期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导致巴西经济增长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突破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系列根本性桎梏,选择适合自己的良性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巴西 现代化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从现代化历史上看,后发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在实际发展中都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发展挑战。巴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性典型,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命题。

“中等收入陷阱”是现代化道路中的“发展病”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迈向人均GDP 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时,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长期集聚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且难以协调,最终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徘徊停滞期。从现代化发展角度看,就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进程受阻,前期经济发展弊病凸显,经济徘徊停滞,社会问题严重。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量的后进发展中国家开始跟进发展现代化。但是,这些国家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跟进,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背负着殖民主义留下的后患,国家贫穷,农业发展水平低下,有些国家甚至是被迫推行的“依附性发展”。巴西在20世纪中期曾经出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10%的“巴西奇迹”,70年代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却一直没能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即便在2011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首次突破10000美元到超过12000美元,它距离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依然遥渺。巴西2010年经济增速为7.5%,2014年为0.2%,2015年为2.26%,2016年经济持续萎缩,同时国家债务高达GDP的70%。可见,单纯以人均收入为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显然是相当片面的。巴西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正是其在现代化道路上农业基础不足以支撑工业化发展、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的集中反映。

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是现代化的基石,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工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支持是不能持久的。由于长期的殖民经济,在20世纪30—40年代,拉美国家的工业化模式还带有某种自发性。50年代,这种自发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后发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成为一股迅猛的国际潮流,巴西作为先期独立的拉美国家更处于潮头位置。但是,独立后的巴西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不仅使农业长期落后,同时也使得工业发展先天基础薄弱,在工业化启动阶段凸现出外源性、外向性和外围性的特征,最终导致工业发展出现各种障碍。巴西的重工轻农政策,到60年代日益显露出了弊端。由于对农业的投资少,农业资金短缺,造成了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起伏较大。1965—1970年间,巴西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7%,而农业年增长率仅为0.4%。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农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农业产量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一形势不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工业化的进程受到损害。尤为严重的是,由于大地产制的长期存在,大量农户没有土地,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由此产生严重萎缩。农业落后的所有制关系,僵化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农产品出口结构,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加剧了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

第二,低端发展模式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由于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巴西选择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依靠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发展经济。1929年,巴西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被迫放弃这一模式,并在拉美发展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了漫长的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巴西在艰难的经济生存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实现对本国工业的保护。20世纪60—70年代,巴西进一步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经济战略,经济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依靠大举借债获得经济腾飞。但是,这种模式具有极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国际收支越来越不平衡。巴西工业在国际上竞争力弱,农业发展滞后,国内消费水平低下,良性循环的规模经济不能达成,经济无法实现向更高水平的升级,更难以实现其国家经济向高收入行业的跨越。1994年,巴西抛弃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转而实行自由贸易、面向出口的经济战略。在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采取对外开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下,巴西经济再度获得高速增长,但也因此埋下了很多隐患,使巴西很快就由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供人吸取教训的失败典型。“没有发展的增长”,造成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加剧,巴西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二战后,拉美发展主义思维推动了拉美一体化,维持了发展主义路线。进口替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巴西获得了发展,但其负面效应的出现,也让巴西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黄金十年”跌入80年代的“失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巴西工业模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新自由主义色彩。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巴西政府的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政策朝令夕改,并且政府债台高筑;不符合国情的自由化,使巴西工业转向了依靠资源、单一产品生产为基础的低附加值领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滞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由于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巴西无法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与发达国家竞争,反而逐渐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私有化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西出现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不平衡、人力资本不足、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多种问题,经济长期停滞,有增长无发展,成为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全球反面样板。

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给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也面临农业欠发达、工业亟待升级转型等问题,虽然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 年中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但“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仍然存在,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提出了挑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吸取巴西的教训,必须重视以下方面:第一,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现代化能否健康发展,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第二,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一定要尽快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变以资源输出、低端产品为驱动的增长方式为创新驱动方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附加值的支柱产业。第三,经济、社会要和谐发展,处理好增长和分配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社会不平等,国家就可能面临社会矛盾激化、冲突增加的风险,从而阻碍经济正常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现代化的“发展病”,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乏科学的发展理论作指导,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可见,建立科学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的发展模式,寻找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均为河北工业大学)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按比例分配规律视阈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编号:HB17MK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海燕:《“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的教训》,《政策瞭望》,2012年第9期。

责编/杨鹏峰 孙渴(见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巴西   陷阱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