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弘扬我们的劳动精神。
劳动与成才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只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看,由于劳动观存在一定缺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观念也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而在社会宏观环境方面,由于实体经济后劲不足,网络经济、金融业态等虚拟经济虚火旺盛,导致青年群体容易产生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现实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思潮也给青年带来冲击,导致一部分人推崇一夜暴富、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成名;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相当比例的青年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劳动观念、劳动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好逸恶劳等心理行为在很多人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从学校教育来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一度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出现的“劳动者”、“生产劳动”等词汇也已逐渐消失。这些问题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相当多的青年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看不起创新创业,有的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去吃苦受累,自食其力;有的诚信意识匮乏,随意毁约、跳槽等现象频发。
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8日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指出的那样,“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还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四、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落实科学完整的人才观的重要事业,职业教育更是如此。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我们加快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思想的深刻体会。
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完善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挂职、交流的“旋转门”机制,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促进人才迅速成长;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新型学徒制,让广大教师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不断调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尽快搭建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实现学生在一定节点上的身份转换,既促进素质提升又推进多元人才成长;同时,还要改革和推进继续教育,大力开展职工培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唯一的直属院校,其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也是一所从革命解放区走来的、有着"红色基因"的高校。1949年9月,全国总工会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干校基础上组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党的早期创始人李立三同志任第一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会人才,曾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并称全国三大干部培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转制升本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近70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学校在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的学科相对齐全,拥有以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工作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学校还以全国工会干部培训为长期任务,同时举办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迄今坚持24年的劳模本科教育,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他们中既有来自纺织、冶炼、钢铁等重要产业生产一线的杰出职工代表,也有柳祥国、郑贵有等10余位“大国工匠”级高级技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思想,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