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危机之后,大量人才向中国汇聚。虽然没有一个全口径的统计数字说明每年全球有多少人才流向国内,但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数字变化可以说明一些情况。2004年,归国留学人员在2万人左右,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40万,10年多一点的时间,增加了十几倍。
此外,还有大量的跨国公司高管和研发人员不断来到中国,这对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都大有裨益。一些跨国公司逐渐将一些更加高端的产业活动,包括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先进服务等加速向中国转移,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和比较优势都在发生变化,对华投资的内容随之也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也是中国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创造了很多新机遇。大量的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等,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提高具有深远影响。除了这些并购活动以外,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可以到全球各国,按照不同国家的优势去设点,特别是利用他国先进的研发资源。以华为公司为例,虽然他的研发主体在国内,但是他在很多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为己所用。现在,我们会看到,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通过设立研发中心或者其他的投资,给了中国企业一个整合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的机遇。
要有塑造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隆国强说,在风险与危机并存的时期,一个大国要有塑造机遇的意识。
一个国家的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土地、人口等,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这对大国和小国来说是不一样的。判断大国、小国的标准不在于人口的多少,而在于全球影响力的大小。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影响力比较大,即使人口数量少,仍然被看作大国,反之,如果影响力很小,即使人口基数比较大,仍然会被看作是小国。中国曾经是一个经贸小国、政治小国,国际影响力有限。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一个经贸大国、政治大国,国际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我们的某个号召,都会影响外部环境。
对中国来说,当我们力量小的时候就要借势,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大国,就要学会自己造势。我们在造势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既利他又利己,不能完全自私地说,我做一件事只对中国有好处,对其他国家没有好处,这样是行不通的。我们造势做得好就是对全球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是一个新兴大国负责任的体现。
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倡议推动全球化继续向前走。这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国智慧。我们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是不太一样的。有人说全球化已经进入4.0版本,我认为,可能并没有这么清晰。不过,类似“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充分运用好自己的影响力为全球化贡献力量,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很多机遇。
在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美国仍然是一个超级大国,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赶上他的影响力非常困难。但是,美国,从主观愿望和行动上来看,在全球治理中不断退缩、后撤。当美国开始在全球治理中后撤,不愿意继续承担领导者角色的时候,国际社会很紧张。实际上,国际上的主流声音认为,尽管经济全球化有很多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讲,它是好的,对全球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仍然希望维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习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演讲时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大家应该继续坚定维护全球化,这在国际社会反应非常热烈。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共同主办了一个分论坛,有20多个国家的元首、几百名来自各国的部级政府官员参加。大家之所以踊跃参加,主要是因为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的机遇,争先恐后希望搭便车、快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经贸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道理,当中国从曾经的经贸小国变成今天的经贸大国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机遇多一点,挑战少一点。
作者:记者 金辉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7年0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