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方案”

【摘要】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前提;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科学对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演进,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找准了历史坐标;“创新驱动”为中国发展注入新动能,“一带一路”打造了对外合作新格局。

【关键词】党中央坚强领导 创新驱动 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务实、全面的治国理政体系和强大崭新的政治文明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十三五”规划顺利开局。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诸多超出公众预期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机会。

洞悉大局与顺势而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前提

当前,全球秩序和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美国经济基本面呈现向好趋势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弱势复苏,日本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经济正面临总需求不足和总供给提升的障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球协调的必要性再次凸显。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叠加、风险隐忧交织的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深刻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与亲力亲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奠定了许多根本性基础性框架。中央的顶层设计意蕴深远,既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又有利于激发发展潜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改革必须从全局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作为强国征程中的领导力量,党的队伍强弱、境界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征程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2017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屋建瓴与全面反思:科学对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演进,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找准了历史坐标

现代化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的历史过程,不是发展中国家对自诩为“先进文明”典范的西方挑战进行简单的区域式回应,而是外部挑战与内部回应相互交融的复杂互动过程。后发国家会根据其自身的文明特征和历史经验对原生现代性所蕴含的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进行重构,进而超越西方社会的最初模型,形成并发展出新的现代性文化、政治方案和制度模式

近代史上,中国人对近代工业文明的最初认识来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有志之士们认识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们期望经过努力:中华民族“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为了实现“站起来”的目标,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确定,“富民”思想被明确提出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意味着中国现代化首要目标向“富起来”的转变。

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经济的现代化,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素质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应当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平等程度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部署,体现了谋求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强国路上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还是“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全面展开,都是在进一步推进让中国“富强起来”的宏伟大业。现代化目标的重新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掘出了新时期的动力之源,开创了崭新的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为中国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力量”塑造世界发展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求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聚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取决于新要素的培育、新产业的崛起、新模式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辟,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光电子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高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兴起。

中国坚持以全球视野和区域特色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找准新产业革命的方向和重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美国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2016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已经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占全球研发支出的20%以上。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扮演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所汇聚的“中国合力”正在塑造世界经济新格局。

“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合作新格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特区为中心,依次带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带、长江流域直至全国的全方位开放。全面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巨大牵引力;外资引进改善了中国资金不足状况;先进科技引进加速了中国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机统一了起来。

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各国共同受益的国际公共产品,它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这些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中国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的过程,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成为区域合作新格局中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空间。在国家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情形下,中国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全球化有望打造升级版全球化,在世界和地区经济复苏、开放中发挥“稳定器”和“推进器”作用,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东方智慧”。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进程,让十几亿人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实践和场景早已超出历史和西方国家理论、范例和经验的解释范围。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空间巨大的“实验场”,沿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惯性模式已经“捉襟见肘”。中国知识界有责任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理论化,并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不能将经验模式“定式化”,不存在“固化的”中国模式。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创新强国之路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社会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张成岗:《技术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现代化   道路   方案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