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人民论坛网记者专访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大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解读“一带一路”这几年间取得的成果与贡献。
人民论坛网: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近四年的时间,这四年中“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哪些贡献?
刘昌明:“一带一路”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理念上的贡献,“一带一路”提出了共商共建、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体现了追求人类整体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新理念的贡献。第二是机制上的贡献。中国倡导并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摆脱了过去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创造了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合作新机制,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金融体系做出了机制上的贡献。第三是物质成果的贡献。现在,中国已经与60多个国家签署了投资、贸易协定,一些投资项目已经落地,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习主席提出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效益的显现有一个过程,现阶段“一带一路”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它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将进一步显现。
人民论坛网:沿线国家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时,经常提到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国发展的作用。您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刘昌明: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通”,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公路、铁路、港口、信息设备、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为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
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有巨大的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未来每年亚洲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就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能力,很容易与沿线国家找到切合点。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为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起到榜样作用,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创造便利条件。
人民论坛网: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何化解这种风险,使风险向机遇转化?
刘昌明:既然存在机遇,必然也会蕴含着风险。首先是地缘政治的风险。有些国外媒体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倡议,可能会引发一些地缘政治的影响,这引起一些与中国在地缘政治上有竞争关系国家的关注。第二,“一带一路”经过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区域,不同国家在文化、宗教、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异,面临着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风险。第三是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力不足的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历史仍然较短,对国外投资市场的了解相对较为薄弱、经验相对不足,这一点也应当引起重视。
不过,这些风险是可以化解的。首先需要政策的保障,中国应当与相关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政策沟通机制,签订框架协议和投资保护协定,在法律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给予保障。第二,中国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国际多边机制或成立新的国际多边机制,这对于“一带一路”投资和贸易的风险规避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提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能力,加强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加强他们对海外投资市场风险的分析和对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
(人民论坛网记者 孙易恒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