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4)

俄罗斯除了参与欧空局的ExoMars项目之外,还计划于2025年再次实施“火卫一—土壤”(Phobos—Grunt)火卫一采样返回任务。日本在2015年6月宣布将于2021年向火星卫星发射采样探测器,实现火星卫星的首次采样返回。印度则计划于2018年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另外,新兴航天国家也将目光锁定在了火星探测,阿联酋计划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希望号”(Hope),韩国则提出2026年和2030年发射火星轨道器和着陆器。

中国拟于2020年前后实施火星“绕—落—巡”一体化探测任务,该任务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将环火星飞行1个火星年,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运行90个火星日。在此期间,将重点探测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表面物质组成、大气电离层及气候特征以及物理场与内部结构。

小天体探测——深空探测的特殊目标

小天体探测是研究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以及抵御外来天体撞击地球的重要技术途径。同时,也可为试验新型空间技术,尤其是深空探测技术提供验证平台。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空间科学研究目标的提高,小天体探测由早期的“飞越、环绕”探测,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撞击、附着与采样返回”。

美国“近地小行星交会”(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NEAR)任务、日本“隼鸟”(Hayabusa)任务和欧空局“罗塞塔”(Rosetta)任务是小天体探测成功的典范。2001年2月,美国NEAR Shoemaker(简称NEAR)探测器成功附着于433 Eros小行星表面,成为首个在小天体表面附着的探测器。NEAR首先对Eros小行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绕探测,后成功完成了附着拓展任务。⑦2005年11月,日本Hayabusa探测器自主附着于25143 Itokawa小行星表面,并于2010年6月携带收集到的小行星样本成功返回了地球。Hayabusa任务对弱引力环境下的自主光学导航与控制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首次利用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实现了小天体表面附着。⑧该任务采用了基于光学导航相机和激光雷达的自主导航方案,并在下降过程中投放人工信标,利用导航相机对人工信标进行跟踪以消除水平方向速度。任务采用了“接触—分离”(Touch And Go,TAG)附着方式,在小行星表面短暂附着并采集样品,然后上升离开。Hayabusa还携带了一个小型跳跃式表面巡视器MINERVA,但释放时因速度略超过了逃逸速度而投放失败。与NEAR不同,Hayabusa采用了悬停方式对小行星进行观测,然后从悬停位置下降附着在小行星表面。2014年11月,欧空局发射的Rosetta探测器成功释放着陆器“菲莱”(Philae),Philae随后缓慢附着于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表面,首次实现了彗星表面附着。⑨Philae采用了无控的弹道式下降,以及冷气推进与锚定结合的固定方式,但由于冷气推进与锚定装置均发生故障,着陆器在彗星表面发生了两次反弹,最终落入阴影区域,在电池电量耗尽后无法充电而进入休眠状态。随着彗星接近太阳而使光照条件改善,地面站曾于2015年6至7月间断性地接收到着陆器信号,但此后再次失去联系。

目前,日本和美国正在实施新的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日本“隼鸟2号”(Hayabusa 2)任务于2014年12月发射,对C类小行星1999 JU3进行采样返回。探测器预计2018年6月到达1999 JU3小行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探测活动,然后于2019年12月返回,2020年12月到达地球。美国OSIRIS—REx任务于2016年9月发射,将对Bennu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探测,计划采集不少于60g样品。OSIRIS—REx探测器计划于2018年到达Bennu小行星,采集样品后于2023年返回地球。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深空   制高点   探测   战略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