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大凉山脱贫改陋习:一场丧事花12万 一夜致贫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在美姑县巴普镇塔千村小学课间休息时,几名学生正在教室外洗手 陈地摄

大凉山脱贫改陋习:一场丧事曾花12万 一夜致贫

编者按:“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在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新中国短短几十年间经历巨大变迁。如今,党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四川省委省政府将精准扶贫具体化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新脱贫观,由物质层面脱贫向精神心理层面脱贫循序渐进地拓展。

寒冬时节,半月谈记者深入大凉山采访调查,实地走访了普格、昭觉、美姑、甘洛、金阳、布拖、冕宁等7个县10个村。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千年巨变令人振奋,但脱贫奔小康任重道远,尤其是好习惯、好风气的养成需要久久为功。当前,四川正聚全社会之力,深化脱贫新思维,开拓扶贫新战场,把脱贫攻坚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纵深推进。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在美姑县巴普镇塔千村小学课间休息时,几名学生正在教室外洗手 陈地摄

向陋习宣战:扶贫攻坚的第二战场

——四川大凉山十个彝族村“深层次扶贫”蹲点调查(上)

■ 半月谈记者 蒋作平 叶含勇 吴光于 陈地

“不洗手、不洗脸、席地而睡”“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曾经是大凉山彝族山区给外界最直观的第一感受。表面看似小事,实际上这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如果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工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是更难攻克的深层次扶贫难关,是决胜扶贫攻坚第二主战场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洗掉的不只是灰垢

采访中,半月谈记者在普格县东山乡河东村一户贫困户家门口墙上看到一份《村规民约》上写着四个大字:“五洗”工程。下面一行是:“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

为推进“五洗工程”,基层干部想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办法。

在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村里规定每月的1、6、16、28日为清洁卫生日。全年检查6次,好的家庭予以物质奖励。第一书记罗宏雅告诉记者:“我们利用彝族人重面子的特点,开全村表彰大会,获奖的背着奖品油回家。空手回家的很没有面子,以此倒逼家家户户自觉讲卫生。”

在美姑县巴普镇塔千村小学,上午十一点,只见两名高个子男同学抬回一大桶水放在小操场。100余名同学三两排成队,来到桶前认真洗手。“上下午各洗一次手,最开始是我们要求的,但孩子很不愿意,现在已养成习惯了。我们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引导家长,从洗手做起,培养好习惯。”校长达则拉里笑着告诉记者。

甘洛县蓼坪乡拉埔村则通过彝家新寨建设,让村民养成“五洗”习惯。村民阿尔阿木告诉记者:“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没问题,阳光充足时热水器里水的水温能达到90多度,一般可达七八十摄氏度。”记者在现场看到,温度表显示为87摄氏度。

而在金阳县依达乡保尔村二组,群众不仅实现了“五洗”,还养成了叠被子的好习惯。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大凉山   丧事   大凉山脱贫   西昌   昭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