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一份《资产泡沫专题报告》中提及,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看,部分银行规定对全国前20名的房企,融资比例不超过土地成本的60%,其他房企则不超过5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房企开发投入的自有资金已经越来越少,甚至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0%,房企高杠杆现象明显。
背靠大树、市值不足百亿的信达地产是激进拿地的国企“典范”。自去年下半年起的一年里,信达地产先后取得广州天河、合肥滨湖、上海新江湾城、深圳坪山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多个地王项目。其中,仅今年5月底到6月初的一周之内,信达地产就在杭州和上海以181.23亿元的总金额拿下两块“地王”。而信达地产三季报披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合计仅115亿元,他如何撬动价值数百亿的地王项目?
民企的激进典型是融信中国。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12月8日,融信中国今年通过招拍挂共拿地16宗,拿地总价405.5亿元。尤其8月该公司在上海以110.1亿元拍下上海中兴社区地块刷新上海单价、总价两项地王记录,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闽系房企声名鹊起。而融信中国今年上半年实现合约销售收入仅132.2亿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一些企业销售金额不高,高杠杆拿地,在调控下,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拿地总金额与房企年销售额之比,是观察房企杠杆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稳健型房企这个比率不会超过30%。”有房地产界人士如此表示。比如,万科今年销售额已经超3000亿,该公司全年拿地也不过千亿左右。
房企激进加杠杆与流动性泛滥及融资渠道非常宽松密切相关,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今年房企发行公司债井喷——从2015年的4000亿飙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00亿。与此同时,信托、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亦大肆流入房地产领域。中金公司预计,2016年约有5.5万亿的外部资金流入地产市场,用于开发商在公开市场拿地、收并购等活动。
“去年以来住宅市场逐步回暖,导致部分开发企业对未来预期过于乐观,出现非理性拿地行为。此外,社会流动性较为充裕,可配置的优质资产又相对短缺,为部分较为激进的企业加杠杆拿地提供了可能。”郁亮如此表示。
调控之年
为遏制今年以来房价过快上涨,全国热点城市陆续出手调控,一场“限购、限贷、限价、限融、限投”的房地产整肃风暴席卷楼市。
风暴密集期出现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截至国庆假期结束,全国有21座城市扎堆出台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
以毗邻上海、今年以来房价涨幅连续多月位列全国前茅的昆山为例,该城市除了对外地人限购外,还巧用了“网签关”这个神妙的水龙头开关。据记者实地调查,新政后的昆山一手房合同要书面送给政府审查,并进行价格备案,价格超过1.8万元/平方米的一手房禁止网签。物价、房管、工商等执法部门对开发商一整套证件进行严格检查,检查通过了才准许网签。
“十一”黄金周各城市密集的楼市调控政策发布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力度也明显超过往年。据上证报记者梳理,10月11日,深圳下发通知严禁“首付贷”、“众筹炒楼”等违规房地产金融业务。10月12日,上海银监局要求严查房地产拿地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规范网贷和股权众筹从事房地产金融。此后,上交所收紧了对房地产企业公司债发行的监管,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对不动产及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开展自查,银监会要求16城市金融机构自查,包括房贷调控执行情况,理财资金投向管理,房地产信托合规等。12月初,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京冀交界地区严控房地产开发建设,强化房地产市场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