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鹏程生化有限公司有幸获得了补贴资格,但却因为缺少流动资金竞拍量少,拿不到更多补贴。“天上掉下的馅饼,只能咬一小口。”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企业加工能力60万吨,但去年只加工了25万吨,原因之一就是没钱买原料,“政府再怎么支持企业,如果金融机构不配合,企业眼看着补贴,也拿不到多少”。
“上下政策衔接不好,会导致一些扶持政策效果不能最大化。”《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黑皖赣湘等省份采访发现,因为地方县市政府无力配套高保费的农业保险产品,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享受到高保障的情况非常普遍。
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富新村袁凤波,今年经营耕地不到3000亩。袁凤波参加的农业保险保费15元,最高保障只有100多元。“除了各级财政补贴外,自己只需每亩交3元。”袁凤波说,想多交点钱,获得高保障也不行,因为当地只有这种低档保险可选。
近年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少,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业设施用地越来越多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涉农政策仍满足不了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
由于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差,一些农机甚至“出不了门”。湖南省农机局农机监管处处长刘毅介绍,目前湖南省只有40%左右的耕地配套了机耕道,其中路面平整、路基夯实的只占7%。湖南省农机局测算,目前全省机耕道缺口在11万公里以上。
减少“中间环节”完善惠农政策
江西省委党校农村问题专家刘勇等认为,各级政府应针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对其给予更多帮助,真正做到不失位、不越位,改善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增强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位受访者建议,应增强上下政策间的紧密性,形成通畅的政策体系。吕健魁建议,进一步完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减少政策实施中的“中间环节”,减少地方配套或者明确地方配套标准,畅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对接,实现惠农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啃下贷款难这块“硬骨头”。有受访者建议,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畅通无抵押信用贷款渠道,加快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破解融资难问题。
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公共服务、销售方面的政策扶持。黑龙江省克山县昆丰大豆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全建议,加快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涉农订单履约率,打造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相对于生产,销售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弱项。广东省罗定市旺家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美凤等人建议,在发展电商方面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为合作社搭建销售平台提供支持。多搭建一些企业“走出去”的平台,比如举办稻米文化节等,推动龙头企业“走出去”。
此外 ,还需加大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包括制定更多支持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富有创新创业激情、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投身农业,让农业成为能赚钱、有地位、有前景、有尊严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