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指标少门槛高 涉农扶持政策“够着了也吃不饱”
近期,来自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七个粮食产销省,包括大户、合作社、农企在内的十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讲述了他们眼里部分涉农扶持政策的“短板”。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配套不足、指标少、门槛高等原因,一些好政策难落到头上,即便“够着了也吃不饱”。一些地方和领域还存在“政策缺口”,金融服务弱、基础设施差等通病和顽症待解。他们建议,畅通中央、地方扶持政策的衔接,瞄准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精准施策,让扶持政策的效益最大化。
“政策是挺好,就是赶不上”
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表示,当前一些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规模和扶持面仍然较小,且多限于部分示范社。当各种扶持政策都愿意在“硬件”条件更好的示范社实施时,就会出现“垒大户”现象。
作为一个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徽省阜阳市一家面粉加工公司对专家的技术支持“很渴望”。“知道省里有很多公益性培训,但常因信息不对称享受不到。”这家公司总经理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每年省里农业部门安排很多培训,特别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专家也能到镇、村里去。但和公司联系紧密的很多村民都没得到培训机会,主要是因为“没通知到户”。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一些指标和名额较少的扶持项目,有时落到人头了,我们才知道有这个政策。”一位农企负责人直言。
该负责人举例,当地为了支持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对与贫困户签订订单面积在200亩以上的合作社,一斤种子补贴7毛钱。但当合作社知道这个政策时,报名的时间已经过了,“即便省里农业部门认为我们符合条件也没辙,政策是挺好,就是赶不上”。
相对于一些技术培训和零星补贴,很多新型经营主体更在意金融扶持。近年全国各地出台了很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政策,缓解了贷款难,但仍有很多新型经营主体觉得“够不着”。
“贷款门槛还是高。”吉林省榆树市明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阳说,普通农民三户联保能贷出15万元,合作社最少5个人入股,却一分钱贷不出来。就是因为合作社缺少固定资产,农机具又不能抵押贷款。“和农户签订的土地代耕和托管合同,银行也不认,眼瞅着钱就是拿不到。”李明阳说。
因门槛高导致的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在全国有普遍性。江西省统计部门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农村贷款指标有限,手续繁杂,加之贷款抵押物、贷款人年龄等放贷条件高,涉农贷款难以及时满足大户的生产需要。江西某地调查了11个种粮大户申请贷款贴息情况,实际获得贷款的仅为7户。
皖北地区一位种粮大户直言:“国家政策好得很,俺没享受到。”安徽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吕健魁认为,金融机构对合作社和成员的贷款,以及小额授信等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加之合作社自身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农业信贷担保等政策仅局限在试点地区,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既不及时,也不能得到满足。
“天上掉下的馅饼,只能咬一小口”
据了解,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因为无力配套,难以享受到有关扶持政策。广州市从化国祥蜂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进辉说,当地对合作社需要的检测设备有政策支持,一台设备财政补贴三分之一,合作社自筹三分之二。但一些合作社,连这笔配套的钱也凑不足。
2015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政策,规定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每竞拍加工一吨临储玉米,财政给予补贴400元。这对于当地深处行业低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是一支强心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