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9月25日的北京市宣武少年宫彩旗飘飘,喜气洋洋,春晖剧场里一场以“童年在这里成长”为主题的“我的艺术之旅”的主题列车正整装待发。
开场舞《走在山水间》
老、少学员和在职教师同台主持活动
北京市宣武少年宫杨秀苓主任致辞
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陈宁讲话
当天,宣武少年宫昔日的老学员,今日的军旅演员于又川与少年宫的教师和舞蹈班的学员,带领与会的市区各级领导和少年宫学员及家长,一起回顾了少年宫发展60年的历程,欣赏了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文艺节目,热烈的掌声不时从会场传出。而最后少年宫新宫徽的发布将活动推向高潮。
弹拨乐小合奏《春天》《雨过天晴》
舞蹈《春江水暖》
活力啦啦操
芭蕾舞《茉莉花》
武术《中国功夫》
教师诗朗诵
街舞《星球卫士》
跆拳道表演
拉丁舞《青花韵》
大合唱《太阳出来了》
京剧表演《唱脸谱》
六十一甲子,宣武少年宫的发展正是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作为第一个区县级校外教育单位,从初创的一开始,少年宫就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作用,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夺得了全国群英会称号。经历文革,改革开放,少年宫又重新焕发青春,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少年宫几易宫址,教育教学硬件不断更新、升级。大量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生的加入,充实了少年宫的师资队伍,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日益提升。
西城区副区长司马红(右)和宣武少年宫杨秀苓主任(左)共同点亮新宫徽
出席活动的各级领导、嘉宾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国际影星章子怡、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吴刚、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王天一等等艺术体育方面的人才为宣武少年宫的历史书写了绚丽的篇章,但更多的孩子把童年美好的时光与宣武少年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见证了少年宫的发展、壮大,收获了自信与成长。尤其是,北京市阳光少年民乐团、合唱团相继在宣武少年宫挂牌,北京市艺术节展演中学员佳绩频传,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另据了解,作为宣武少年宫建宫60周年系列活动,少年宫还将组织美术部的师生,开展书法美术、作品展;举办合唱团、民乐团的专场演出,向社会和家长汇报学习的成果。
新闻链接:
北京市宣武少年宫60年艺术之旅
北京市宣武少年宫的前身为宣武区少年之家,成立于1956年6月1日,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区县级所属校外教育机构。办公地点在陶然亭路51号。为适应首都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1965年少年之家迁入龙泉胡同11号,一幢专为少年之家而设计的三层小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少年之家被迫停止活动。
1971年1月13日,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恢复少年之家活动,并改名为“北京市宣武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下半年正式改名为“宣武少年宫”至今。
1992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为了改善少年宫的办学条件,又一次开始筹建新宫。经原宣武区教育局决定:新宫建在陶然亭路51号(139中校址),139中迁入原少年宫(龙泉胡同11号)。这一阶段少年宫分散在陶然亭小学、少年美术馆等处办公,克服困难继续开展部分培训活动。
1994年7月迁入新宫。新宫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近20个培训教室,二楼有设备较齐全的多功能厅及礼堂。
2003年暑期在原宣武区委、区教育局的大力协助下,又在楼顶扩建武术、民乐、乒乓球三个大教室,进一步改善了少年宫的办学条件。
2008年政府拨款少年宫进行装修改造,2013年在天井建设阳光房,进一步扩大教育教学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