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亟需提高经济治理能力(2)

  提高财政货币统筹治理能力,处理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改善民生系财政增加支出的重心。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历来有两个工作线索:增加支出与减少税收。财政扩张的主要载体之所以由“增支”转为“减税”,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虑就在于,要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两大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鉴于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更鉴于稳增长和调结构两大目标必须兼容,尤其是不能再走以牺牲调结构换取保增长的老路。即是说,增加支出的重点,要由以往相对偏重投资适时转移到着力拉动消费需求上来。

具体而言,有关“增支”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之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增加需求应调整财政制度。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真正的挑战在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其重要原因,一方面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不到位。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前,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部分原因归于来自美国和欧洲强劲的外部需求,而这些需求现在正逐渐减小,中国投资率将持续走低。要解决中国经济的扩大需求和持续增长问题,首要的方法应该是调整中国财政制度,这将有利于弥补放缓的投资增长和变弱的出口市场。中国财政预算的不合理在于其有限的规模,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和支出分配的方式不一致。社会主义经济体的特点是能够拥有和控制所有关键性资源并主导所有主要的战略活动,而中国财政总预算只占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8%。这个比例与其他类似国家相比实在是偏小,如中上收入国家:35%,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大多数经济体:40%45%。据世界银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分析,与其他类似国家相比,中国财政预算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他消费需求所占GDP的百分比排倒数第三。这就解释了中国总体消费比例(家庭和政府)要比其他类似国家低10%-15%的原因。如果实施了财政改革,此项改革能够提高政府支出,多增加其占GDP的4%-5%。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中国有足够的需求,以维持其年均6%-7%的经济增长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及思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和通胀预期管理三者的关系,全力维护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主要思路包括:

一是促进规范金融市场的建立,大力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不断完善公司各方面管理,逐步实现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继续深化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管理,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扎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完成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成,努力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调控水平,正确高效引导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定价。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创新,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使市场供求规律能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便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同时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国际资本的有效监控。

三是全力支持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多层次、多元化、良性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努力开创金融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的新局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和科技、文化产业、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