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现代社会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构建(3)

核心提示: 认识社会安全风险要在社会系统之中把握,应用社会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研究,注重体制机制的规范化、程序化,突出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总体分析、预测,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反馈、调整。

构建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及预警机制

社会安全风险的特征

社会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暴力恐怖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方面,涉及生产、工作、生活各个环节,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而且关联性、复杂性、敏感性增强,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加之受社会心态、网络炒作等因素影响,一地问题可能演变成多地问题,引起连锁反应,产生辐射效应。

不确定性是社会风险的基本特征,并且已成为社会的常态。例如核设施建造、基因工程、化工技术、生态环境中存在潜在风险,以及由于经济波动、文化冲突、社会矛盾等导致的风险。社会风险具有扩散性,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前提下会以相当快的速度传播和扩散,甚至引发危机。一般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社会问题、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与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交织叠加,境外问题引发境内问题,一地矛盾引发多地矛盾,一些单纯利益冲突事件引发非直接利益群体参与等特点日趋明显,由此容易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

风险悖论的存在,使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复杂的情况。如减少风险的措施可能给处于风险中的人员造成更大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政策可能给所有行为者带来不安全;为某个社会行为者创造安全的举措可能给另一个行为者带来更大的风险;消除暂时的风险可能带来更长远的风险;等等。

社会安全风险的生成有多种原因,社会因素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是社会安全风险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转型是激发社会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社会系统变迁包括社会矛盾、冲突等是社会安全风险的生成动力。

社会风险既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灾难,但对风险的处置也提供了未来发展可能的选择。在我国风险社会特征日益显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潜在的现代安全风险,必须发挥智库的作用,努力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公众参与,进行风险防范和预警研究,全方位应对社会安全风险。

建构风险诊断及风险防范机制。必须系统把握社会风险,全面认识风险感知、风险控制,从观念、制度、实践等层面理解社会风险,建构风险诊断及风险防范机制。以特定的社会风险为研究对象,对社会风险监测识别、诊断分析、预警预控,最大限度地防范和规制风险。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结合,对社会风险进行前瞻,培养风险意识,建设风险文化,建立有效防控和治理风险的机制,实现规避风险、预见未来的目标。尽早发现并尽早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避免矛盾过度积累和演化。针对发展中的风险,高瞻远瞩,提出预测风险、抵御风险、化解风险的对策。

制定相关应急、防范预案,守住底线。构建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预控对策等内容。通过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防止和消除一些重大风险甚至危机事故的发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的范围、程度,使其不至造成严重灾害,做好面临最坏结果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要抓住重点风险隐患的“牛鼻子”。对于那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重大风险,或者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的严重结构性矛盾,从应对最困难的情况思考并制定相关应急、防范预案,预备相关应对措施。一旦出现重大险情,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处置,避免风险蔓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底线。

建构系统应对安全风险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安全风险要在社会系统之中把握,应用社会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研究,注重体制机制的规范化、程序化,突出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总体分析、预测,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反馈、调整。安全风险防范要求对全过程全面把握、全盘考虑。事先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应充分考虑:现实中存在哪些风险?未来可能引发哪些风险?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风险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要预测、评估潜在风险的危险性,按照危险度大小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对策。在方案实施前,应准备一定的应急措施,以便问题发生时能将危害减至最小。一分预防胜过十分补救,对未来进行预测是规避风险和利用风险的重要内容。风险分析的工具决定了对风险的把握度。风险分析的方法有风险测量、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新的信息技术如模拟技术、数据挖掘、互联网技术等对复杂风险分析提供了条件。

进行安全预警、风险预警、危机预警。构建社会安全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信息、预警线或阈值、预警评价等,需要量化和细化,发挥监测功能、警报功能、评判功能、免疫功能等。需要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后果预警系统、危机预测系统、危机预控对策系统等。要获取足够的、准确的信息,综合各种情况,建立灵敏、快速的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发布系统,设定警戒线。设想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好的后果和不好的后果,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全方位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先进的危机预警监测网。针对危机可能的演变情况制定各种预案,在时机成熟时依据预案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预警系统的运作实质上是在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危机信号捕捉与风险等级定位过程。

强化安全责任。建立充分、有效参与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强化责任伦理。要区分风险责任,政府、专家、大众传媒、社会组织、公众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应合理分摊风险责任,形成有组织的负责任的现代体制。从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力量运用和操作规程等方面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渗透各领域层次、灵敏协调高效的安全防控网。完善监测体制,涉及政府行为模式、政府管理、政府责任、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公众参与等。对社会安全风险进行防范和预警,人人有责。

构建“安全网”。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强化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危机和挑战。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立公共安全体系,特别要深化食品安全、医药卫生、养老保险、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编织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安全网”,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心理安全;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本文作者:林 坚,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机制   风险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