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蔡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是什么?(3)

中国是否到了把学前教育和高中纳入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首先,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发展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赶超,既能以快于前者的速度增长,也会在尚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的阶段上,以明显的幅度减速。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失速,及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教育必须保持尽可能快的发展。其次,中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明显的教育负激励,唯一出路是政府介入,加大公共投入规模和比重,实现教育超前发展。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已超过GDP的4%。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将继续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该比重也是需要的。与此同时,更为合理的途径和更加紧迫的议事日程,则是改革教育的投入机制,调整配置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目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政府教育投入的分布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意味着资源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因此,一方面把公共教育资源优先用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另一方面按照社会回报率的顺序确定政策优先序,既可以缩小教育差距,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也可以显著提高资源效率,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培养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别的外部性特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不尽相同的途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可以通过消除资源不足环节的瓶颈约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改善整体教育效率。义务教育阶段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政府应切实降低该阶段家庭支出比例,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而通过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让农村和贫困儿童不致输在起跑线上,也大大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完成率,并为他们创造继续上学及至就业的平等机会。

大幅度提高高中入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普及率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有效途径。高中与大学的入学率互相促进、互为因果。高中普及率高,有愿望上大学的人群规模就大;升入大学的机会多,也对上高中构成较大的激励。目前政府预算内经费的支出比重,在高中阶段较低,对于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来说,家庭在高中阶段的支出负担过重,加上机会成本大和考大学成功率低的因素,使得这个教育阶段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应尽快推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即使不是义务教育的话)。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发挥社会办学和家庭投入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竞争获得,这就要求推进一系列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创造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问题,也有特殊国情下形成的特殊问题,把共性与特性合并起来分析,才能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任何良好愿望和完美设计,终究需要与激励机制相容,需要靠竞争产生的倒逼压力,才能变成实际表现。

总之,教育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应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别的特点,特别是其社会回报率和私人回报率的相对重要性,分别施策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对于那些社会回报率相对高的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恰恰可以保证资源使用的效率,有助于人力资本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可以按照公共品生产领域原则进行管理。而对于私人回报率相对高的教育领域,则应该通过改革矫正市场信号,搞对激励机制,加大市场筹资比重,完善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双双提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