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去产能有自己的节奏

任务艰巨稳步走 休管他人道短长

作为今年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去产能在中国早已成为“进行时”。然而,近日有外媒报道指出,2015年中国永久关闭的钢铁厂不及整体钢铁产能的2%,而同一时期,有1/3左右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进而担心中国去产能进展缓慢,遇到了挑战。

对此,专家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朝夕之功,而且中国去产能会全面综合考虑市场自身规律、新旧经济动力交接与社会民生保障等诸多因素,不可能仅仅以压减多少产能、倒闭多少企业作为简单的衡量标准。

“囚徒困境”需破解

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故事十分著名。在合作对两个囚徒都有利的背景下,个体理性往往战胜了集体理性,不合作反而成为每个人的最终选项。如今,在很多产能过剩行业中,尽管几乎所有企业都明白只有一起去产能才能救活整个行业,但每家企业都希望别人先减产,自己能坚持到最后甚至借机扩大“地盘儿”。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7%。而国际上通常认为,粗钢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及以上是比较合理的水平。按此推算,我国粗钢产能应压减至10亿吨左右。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一方面,转型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力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政府“稳增长”的逆周期调控手段,而这将带动国内相当数量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很多过剩产能企业在环保、安全生产、土地利用等方面其实均已符合国家标准,难以通过严格执法来压缩,因此不少企业才会一直挺着,希望熬过去。

“加快去产能步伐最重要的是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对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其实不必干涉,主要应从行政支持因素较多的国企入手,减少对过剩产能行业国企的资源倾斜,鼓励其带头压减产能。”在谈及如何化解这一困境时,曹建海说。

去旧育新要并重

那么,中国去产能的节奏是否应该像外媒所期望的那样越快越好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化解过剩产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和反复性。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化解过剩产能用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中国要压减的产能远远超过上述国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太急于求成。

应该看到,中国去产能是一个资源和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供给结构矛盾的突出。拿玻璃行业来说,我国普通平板玻璃严重过剩,优质浮法玻璃占比却偏低,仍处在价值链低端和从属地位,高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部分高端汽车、高速列车和飞机用超硬玻璃等仍需进口。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