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贾康
应当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指示?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和贾康。
供给侧改革正有序推进。自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一些地区和部门分别出台了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供给侧改革开始逐步渗透中国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应当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指示?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和贾康。
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上海证券报: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和十三次会议,一个共同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充分说明这一改革的重要程度,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为什么习近平会使用这样严厉的字眼——“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
张卓元:“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尽管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动起来了,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区和领导干部还不太适应这场改革,表现出畏难情绪,出现本能恐慌,甚至是不作为懒政。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
我理解,习近平用这样严厉的字眼描述供给侧改革,说明这一具有历史性战略性的任务相当重要。正如此前《人民日报》刊发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中,权威人士所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
我个人体会中央着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为了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从粗放扩张型转为质量效益型。习近平讲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三个主要特点中,第三点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第三点讲的主要是经济转型,也就是中央从2005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2015年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首的问题。
要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经济要转型,非一日之功能实现的。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的惯性思维,对于有的部门有的地方而言,是很痛苦和困难的事。但我们现在不得不做,并且还得做好。不从思想灵魂高度不断认识和再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供给侧改革有可能流于形式,使中国经济丧失强身健体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战略机遇期。
中央高度重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是找到了使我国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以及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的正确的途径。
贾康: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向下以改革攻坚克难为关键、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从供给侧相关因素看,主要涉及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制度这五项。既然是问题导向下的改革,就势必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不严厉推进,这事就难以真正落地。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打造升级版,正要爬坡迈上一个“全要素生产率”新台阶,面临着很多过去需求侧管理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一定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所带来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来解决总体可持续发展和“升级版”发展的问题。机遇窗口期不可多得。
过去种种对“供给侧”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而提出“供给侧改革”正是对症下药之举,是中国引领“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形成后劲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