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改革与发展:钢铁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两个关键(2)

核心提示: 钢铁行业供需不匹配最显著的表现是总量供给过剩,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越来越多。畅通“僵尸”企业或“僵尸”产能的退出之路是当务之急。

供给侧结构调整是解决钢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两大突出问题

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15%。在此背景下,全行业正面临两大突出问题。

钢企主业亏损,经营十分困难。2015年,中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跌至零下;利税同比下降101.2%;亏损面为50.5%,同比上升33.67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仍然保持一定盈利水平的大中型钢企主业也开始全线亏损,2015年的主业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占亏损总额的比重约154.96%,仅去年第四季度的主业亏损额就高达447.29亿元。

出口贸易摩擦加剧。2015年,我国钢材出口目的地已超60个国家和地区,全年累积钢材出口量为1.124亿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9%,加上钢坯、钢锭的出口量,折合成粗钢出口量约1.25亿吨,占全球除中国之外65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5%。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国内因需求下降导致的产能过剩现状,反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钢铁国际贸易摩擦。2015年,我国共发生139起钢铁国际贸易摩擦事件,涉及28个国家和机构,分别比2014年增加了55起事件、13个国家和机构。

根本原因是钢铁的粗放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供需不匹配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同时具有总量过剩、结构过剩和周期过剩特征。周期过剩是指全行业正面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外部环境压力。钢铁供需不匹配主要是指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第一,总量过剩,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二,结构过剩,普通钢产品供应充足,很多高端钢材供大于求;特殊用途钢材供应能力不足,在一些尖端领域、细分市场领域国内生产仍为“空白”;相对于普通钢市场的饱和,低质、低效产品却仍有市场空间。我国虽然粗钢产量增速小幅下滑,但总产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企业经营困难主要还是由于产品“不挣钱”所导致。钢材出口量持续增长,但出口效益却在不断下滑。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钢铁行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目前供需不匹配的现状。钢铁行业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表面看是由产能过剩引发,实则是供需不匹配所导致。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钢企只要有能力生产就有收益,从而逐步形成了“重产、轻需”和“重量、轻质”的传统供应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钢铁市场特征正在从规模供应为主转变为需求导向为主,但我国钢铁供应的模式转型才刚刚起步,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同样存在与国内市场相类似的供需不匹配问题。目前,我国钢材的出口仍在延续粗放供应模式。国内钢企只是将短期内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从过剩的国内市场转移至容量有限的国际市场。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大众化,出口到国外同样缺乏让进口国“服气”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钢铁行业适应需求的能力

实施供给侧变革是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两大现实问题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未能突破的“大而不强”痼疾。问题的解决需要同步推进两项任务:其一是改革供给侧的低效结构,其二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必须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同步推进。市场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同时,市场中的企业也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具体到供给侧的微观主体,钢企的变革就是要提升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将“重产、轻需”和“重量、轻质”的传统供应观转变为“重需、重质”的全新供应观。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结构调整   供给   钢铁   两个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