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救市
2015年6月股灾所引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对罕见的股灾迅速作出了冷静判断之后,中央政府果断出手,并随后拉开了A股历史上罕见的救市大行动。虽然时至今日一些人士对此仍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决策者打破唯书拜典的勇气与胆量,才避免了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且随后监管层所展开的清理配资、打击违规违法等系列壮士断腕之举最终让市场回归到了常态,并赋予了A股更为确定的未来。
无疑,在2015年A股平台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应当是《证券法》的大修,新修订的《证券法》草案首次明确股票发行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而且2015年年底全国人大通过了授权国务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决定。作为一项全新的IPO制度,股票发行注册制虽然会导致更多的新股供应,但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IPO可能自由泛滥。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主要淡化的是内容审查以及程序上的简化,强化的则是后续严格与严厉的监管。只要监管的职能还存在,监管层还会审时度势地对IPO的规模与节奏进行调控。这种看上去有违市场原教旨主义精神的做法恰恰符合了A股特定的环境生态。毕竟,中国股市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年轻的身躯能否承受超量之重还需耐心观察。
自贸区
产业经济学在强调区域发展平衡的同时也推崇布局增长极,但经典理论的增长极主要是指产业极,特别是工业制造产业。过去30多年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路径就是这一传统理论的应用,如在珠三角、长三角引进外资,从体量上做大制造业,进而做强一方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从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与辐射。这种侧重规模扩张的做法的确促成了区域经济的飞跃,但由此也制造了板块之间的落差,以及资源禀赋的透支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有别于重点突破的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中央在全新的战略版图之上更为注重整体的协调与推进,按照“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中国经济将由过去的商品出口升级为新型的资本输出,由一般的成品半成品出口转为产能的大规模输出,在带动国内区域经济板块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惠及沿途各国。另外,在“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棋盘下,不仅谋求板块经济数量的扩张,更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同时强调各经济协作单位的联动。中国区域经济正在发生质变性飞跃。
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强调的是资源开发与利用,而新的中国区域经济战略侧重于微观领域的制度创新。因此,继上海自贸区之后,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5年顺利落地,如果说上海自贸区将在金融制度上不断拓展创新空间的话,那么广东自贸区将在关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作为,同时天津自贸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层面大展身手,而福建自贸区将为大陆与台湾两地之间搭建更畅通的商贸桥梁。除此之外,四大自贸区将共推负面清单制度,而且这种区域经济板块所积累的成熟创新能量最终将辐射全国。
